个强势的,且爱操心的皇帝,他总是忍不住想要把百年之后子孙的心也操了。
可人非圣贤,一个皇帝再英明,一旦做下这种决定,往往会给后世留下隐患。
这是老朱的毛病,他有时候也许意识得到,有时候也会毫无所觉!
身为皇帝,很多人也许看得出朱元璋的毛病,但因为各种原因都不会直接点出来,
且就算有人点出,除了马皇后,就算朱标都不能保证被戳破阴暗面的朱元璋会不会暴跳如雷。
唯有张异这个异数,他有足够的价值让朱元璋只能忍着怒火被他黑……也有足够的立场让朱元璋相信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客观的!
也许皇帝都没意识到,在认识张异这短短几个月,他本人都改变不少。
“来人,将这份东西,给中书省送过去……”
朱元璋见朱标也看完许存仁的奏疏,喊来太监将奏疏送往中书省。
不久之后。
中书省的官员们,已经看到许存仁的奏疏。
科举事关为国选才之大事,虽然如今恩科未开,可是这件事也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关于开科的情况,就算中书省也一直在推进。
许存仁因为科举的事,跟皇帝闹出了不小的风波,
他的改革方案自然会引起许多人的重视。
只是大家看到算学入科举之事,大部人人脸色大变。
“许存仁这是胡闹……”
“算学入科举,这是哗众取宠的行为!”
许存仁的提议,一石激起千层浪,安静的中书省变得人声鼎沸。
“算学入科举,他许存仁是打算恢复唐朝旧制?还是恢复王安石的太学三舍法?”
“许存仁的提议,可不止这样,他要将算学和经学并列!”
“大逆不道,虽然算学也是君子六艺,然圣学与算学,如何能相提并论,一者如枝干,一者如细枝,不行,我要给皇上上奏疏!”
在乱哄哄的中书省,李善长一直冷眼旁观,坐看官员们群情激奋。
他和其他人不同,跟了朱元璋这么多年,他明白一件事,至少朱元璋将这份东西送到中书省,就代表老朱至少心里是认可的。
对于科举的事,李善长自己有自己的看法……
他是文官之首,也是未来的勋贵……
他的立场跟其他人有所不同。
“诸位大人稍安勿躁,陛下又没有定夺,你们急什么?”
其他人才反应过来,纷纷询问李善长:
“李大人,这件事您怎么看?”
“陛下既然将东西发到中书省,至少代表他有这个意向,我建议诸位大人还是回去好好想想,再决定怎么写奏疏!”
李善长自然不可能直接表态,而是将问题推出去。
那些官员也觉得有理,这件事就暂时放在一边。
只是下朝之后,关于科举改革的事,由中书省蔓延到整个大明官场。
上至宰相六部尚书,下到南京府下个县城的县令,都加入关于科举的讨论之中。
“算学,是什么?”
“学经学时间都不够用,哪来的时间去学算学!”
“许存仁老糊涂了,还是被皇帝逼得没办法,所以想出这么一个馊主意?”
“说起来,算学也是六艺之一呢?”
“旁枝末节……”
关于科举,几乎牵动了天下学子心,
许存仁因为推出这个改革,几乎成为全民公敌。
无数的奏疏从四面八方,朝着皇宫汇聚而去,大多数都是反对科举改革的,而有少部分表示中立的声音,也被湮灭在批评的声浪中。
……
几日后,国子学!
张异用手托着下巴,无聊地看着窗外。
他耳边,都是关于科举改革的讨论。
“都是你出的馊主意,先生都被骂得不敢出门了……”
孔讷回过身,对坐在自己身后的张异抱怨道。
张异也无语,这件事的阻力比他想象中还要大呀,无论是他,还是许存仁,都低估了动科举的严重性。
其实历朝历代科举改革,皇帝很少会以这样的方式去推动讨论。
一般来说,君王怎么定,群臣怎么遵从。
反对这种事情几乎是不存在的。
可这一次,老朱在得了许存仁的提议之后,也不表示同意还是拒绝,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