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人在洪武,从天师到帝师 > 第193章 一句话省却百年努力

第193章 一句话省却百年努力

知道,驴马交配所产生的物种!”

老朱如今已经熟练掌握了这个新名词,张异点头,这黄叔叔还算是见多识广。

骡子是马和驴的杂种,由公驴和母马所生的杂种为马骡,简称骡;由公马和母驴所生的杂种为驴骡,但民间都会称呼为骡子。

和后世泛滥不同,骡子在明朝之前都算是稀罕物,或者说有钱人家的玩物。

一直到大明之后,民间才发现骡子作为牲口的价值,才开始大量繁殖

所以黄和一个南方商人,能认识骡子就已经算是见多识广了。

“骡子比起马如何?”

“不如!”

“那比起驴呢?”

“有过之!”

“等等!”

朱元璋本来不知杂交水稻是什么意思,可张异好好说起骡子,他似乎反应过来。

“所谓的杂交水稻,跟驴马杂交一样,也是……?”

“没错!”

张异很佩服老朱的反应,他笑着揭开答案:

“先说骡子,叔叔说骡子不如马,是因为它无法完成军马的战争价值,比驴好,是因为他的体型气力比驴子大1

马是牲畜,但同时可以作为军马,这是马最大的价值所在!

可其实我要纠正叔叔一个观念,其实作为牲畜,骡子的有点比马强,它的生命力和抗病力强,饲料利用率高,体质结实,肢蹄强健,富持久力,易于驾驭,使役年限可长达20~30年,役用价值比马和驴都高!

当军马自然是不行的,当牲畜它可比马厉害多了!

其实杂交水稻同理,你若说一定比原生水稻强,其实也谈不上!强这个东西有很多概念,是好吃?还是产量高,是抗病?还是耐寒?

杂交水稻的好处就跟骡子一样,它牺牲了某些原种的特点,去换取另外一种特性的提升,所以这很难说得上谁好谁坏!

举个例子,如果我将一种稻穗大的品种跟一种耐寒的品种结合,诞生下来的品种稻穗虽然小一点,但可以种到更远的北方,这对于北方来说,就是好品种!

因为原来稻穗大的品种在北方也种不了!

再譬如,我用两种早熟的稻种杂交出一种成熟更快的稻种,这对于北方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北方苦寒,你怎么快也只能种一季稻,可如果放到两广,琼州,却可以一年收两季……”

张异说得轻描淡写,但他所言的内容在老朱他们听来跟神仙差不多。

要不是知道这小子能窥见未来,老朱说不定要将他奉为真仙了。

张异说完,再看父子俩,才意识到杂交水稻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

毕竟第一个发现杂交水稻的人,还要追溯到三百年后的康熙。

康熙发现了杂交水稻,但也不是自己育种,而是以养蛊的形式养出来的。

真正的杂交水稻,还是现代之后才逐渐开始的。

“这东西很难吗?”

张异闻言摇头,杂交水稻的入门门槛说难很难,若不是难,袁爷爷的地位也不会如此高了。

但说容易,它也相对比较容易入手,只是培养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具体怎么样,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观察和实验。

张异能培养出什么纯属运气问题,就算培养出来了,杂交水稻不能留种也是个问题。

除非大明能出现专门的制种机构,以国家为力量去推广某个品种。

若不然,还不如康熙那种御稻呢。

“花有雌雄……”

张异给皇帝父子科普了一番关于杂交的知识,当听说花有雌雄等类似理论,父子二人风中凌乱。

“杂交水稻从性价比来说,还是不如占城稻的,不过这并不是杂交水稻不行,而是大明不行!

有些东西注定是属于高级生产力才能支持的东西,就像未来同样是在这片土地上,咱们华夏有国,养活了十四亿人!”

这个数字听得老朱肉皮发麻,十四亿人是什么概念?

“我大明如今多少人?”

朱元璋回头问朱标,朱标动了动嘴巴,却答不上来!

“三四千到五六千万左右……”

关于明初有多少人,估计老朱自己都不知道。

史料有记载的,大概也是洪武十四年那次人口普查,洪武十四年,人口大概有一千多万户,大概五千万到八九千万左右。

张异估摸着,给洪武初年打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