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绩,震慑了王保保没有乘胜追击,给了大明军队一个喘息的机会。
可是这场大败,差不多已经垫定了北伐失败的格局。
张异预言断头山的一败,如果真的出现的话,徐达的中路军,就彻底无法挽回了。
可是,如果大明的军队,能在断头山一战中,扳回一城。
至少这场北伐,不会输得太过难看。
甚至,可以从蒙古人那里咬下一块肉下来。
“这小子,也不知道该说他是乌鸦嘴,还是朕的福星!”
朱元璋一扫这几日的不快,开怀大笑。
张异的这份情报,对于朱元璋来说,太及时了。
他丝毫不怀疑这份情报的真实性,从史书上获取情报,老朱也不是
洪武二年,朱元璋在沿海的倭寇上,见证过张异情报的准确性。
“标儿,给朕研磨!”
朱元璋激动之下,让朱标过来给自己研磨。
朱元璋将常遇春的军报抄送下来,加上十分郑重的语气,让徐达利用好断头山这一次战役!
他写完之后,命令人八百里加急,送往前线。
“父皇……”
朱标此时已经看完常遇春那份军报,脸上也满是喜悦之色。
岭北一战,给朝廷也好,给皇帝的压力实在太大了。
这场战败,仿佛给大明浇了一碰冷水。
浇得满朝文武透心凉。
朱标很忧心朝中的局势,整个大明朝的舆论,仿佛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上位者,看到这样的趋势,自然要努力去平衡。
可没有比一场前线的胜利,更能平衡这种情绪。
“张家弟弟,真是我大明的福星!
也不知道何日才能跟他再见一面!”
朱标的声音,勾起了朱元璋的回忆。
他微笑点头,只是说了一声臭小子,就没有再多说什么?
……
五月二十五,
漠北,
徐达行走在军营中,安抚将士。
他脸上,看不出因为失败带来挫败感,依然自信满满。
可只有徐达自己知道,焦虑和自责,一直困扰着他。
只是身为一个统帅,他不能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从岭北一战之后,大明军的士气,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低落下去。
徐达回到自己的营帐,叹了一口气:
“大概是过去的几年,一切太顺了,无论是本帅,还是我大明的将士,都没有经历过失败的洗礼……”
徐达这段日子,除了应付元军的骚扰,一直在反思自己的过错。
他不难发现,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轻敌。
这场北伐最初定下来的战略,是三路大军,相互呼应,稳扎稳打,诱敌南下。
漠北不比山西,陕西那些中原王朝传统的控制区域。
在这里,大明的军队,有着太多的陌生感。
老朱一开始定下来的战略,是明军深入漠北之后,稳扎稳打,一步步推进。
可是由于自己太想要一个历史功绩,加上蓝玉的大胜让他看不清局势。
中了王保保的诱敌之计。
三路大军,牵一发动全身。
徐达的冒进,也给李文忠带来极大的麻烦。
三路大军,徐达的中路任务最重,而李文忠的东路大军,却最容易打出精彩的胜利。
可李文忠的表现,让人非常失望……
“李文忠,毕竟不是常遇春……
遇春在就好了!”
徐达唉声叹气之时,外边亲兵报,朝廷有陛下的密旨。
他不敢怠慢,赶紧让人呈上来,让亲兵出去之后,徐达打开朱元璋的密旨。
“断头山,汤和大败!”
徐达看到密旨中的内容,惊得脸色大变。
“预言!
七月十一日!”
徐达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他定下神来,再仔细看了一遍。
张异,预言。
涉及到陛下背后那位神秘的高人,徐达大概明白了,这是龙虎山上那位小真人的预言。
而且朱元璋明说,在开战之前,张异就已经预言这场北伐的失败。
他想起皇帝上次警告他,不要骄傲自大,徐达登时面红耳赤。
原来,人家早就看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