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张异画的大饼。
老朱对于技术工人的渴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无论是矿上,还是在其他领域,春秋学院出来的学生,就是比普通的匠人更好用。
老朱高兴之下,大笔一挥,又给了春秋学院一笔预算,去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
春秋学院的发展,远远超出张异当年的规划。
能得到皇帝的认可,张异自然非常高兴。
时间流逝,
随着时间推移,迁都的日子,日渐接近。
应天府的街道,比平时都冷清不少。
因为不少机构,其实主事者已经离开了南京,前往北京。
新旧交替,见证了应天从兴盛到落寞。
但帝国的脚步,依然在大步前行。
终于,到了迁都的日子。
老张早早就准备好,在朝天宫等候着。
迁都从来都是大事,无论是从宗教上,还是礼数上,都要做好准备。
张家负责的,就是宗教上,替皇帝请问上天的事宜。
皇帝这些年崇道,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朝天宫作为半官方的宗教机构,也承担着国祭的作用。
身为国师的张异,本应该主持这场祭祀。
可是张异却只是扶着老张,在道观门口等着皇帝。
不多时,皇帝的车辇由远及近。
众人跪下,恭迎皇帝。
朱元璋盛装,且带着太子随行。
老张推开张异,不让他扶着自己,走到皇帝面前跪下。
张异就在边上当一个看客,见证属于父亲的表演……
在当一个道士这件事上,他远远不如张正常。
老张领着皇帝,一步步走上高高的祭坛。
张异从低处俯视,父亲挥舞着桃木剑的身影。
阳光刺眼,逐渐消融老张的身影。
直到张异听到“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的话语,才醒悟过来,这场祭典已经进入尾声。
皇帝走下高台,老张却依然留在原地。
张异趁着别人没有关注,赶紧跑上去。
“贫道不碍事!”
张正常扶着祭坛,大口喘气,见到张异上来,他咧嘴笑,却在安慰张异。
张异无声点头,过去扶着老张。
父子二人,一步一步,走下高台。
“还有最后一次……”
张正常的声音,平淡却带着一丝莫名的情绪,张异轻轻回了一个字:
“嗯!”
……
当祭典结束,迁都就进入了倒计时。
他们在朝天宫等着,皇帝回到皇宫,按照礼部的规制,开始出行。
这一次,老张没有再凑热闹,张异这个国师,替代了老张的工作。
朱元璋,太子,还有皇后嫔妃,整个皇宫的人,浩浩荡荡,出了城去。
前往北京的路途,并不会太过快速。
但从皇帝离开应天府的时候,另一个时代,仿佛已经到来。
……
“已经到了最后时刻了!”
胡惟庸很喜欢站在北京城的城墙上,俯视着人来人往的北京城。
这座城里,熟悉的人逐渐增多,顺天府的官僚机构,也完美的运转起来。
他遥望南方,皇帝此时应该在前来的路上。
而自己为他准备好的礼物,相信会给他足够的惊喜。
“胡相,难道咱们真的不在路上?”
凌说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对胡惟庸说道。
胡惟庸只是看了他一眼,道:
“路上,在大军中造反?”
凌说闻言讪笑,额头冒出冷汗。
胡惟庸摇摇头,这家伙能成为锦衣卫的高官,真的就是吃了检校的红利。
身为一个武人,他的表现甚至不如他这个文臣。
凌说这些不过脑的话,是因为他紧张,胡惟庸道:
“凌大人,就按定下来的计划执行吧,想想你手刃毛骧之时的快乐,你会期待的……”
“胡大人,您说的北方的邻居,他们……”
越是事到临头,凌说就越是紧张,他询问起北方的蒙古人,胡惟庸眼中也出现一丝不确定。
蒙古人能不能牵制住边军,跟他造反成不成功,有极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