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9年4月15日,大军正式开拔,随着蒙哥的返回,黄金之箭佣兵团的抵达,以及新建立的亚美尼亚步兵千人队,李如风这一次出征麾下再次汇聚了整整四千大军。
这还不算留守在马尔丁城的守军,以及在巴特曼附近牵制黑羊人的骑兵队伍,尽管李如风的领地范围已经扩大了一倍还多,但在战争结束之前,他暂时没办法将这些土地化为自己的助力。
所以眼下零零散散加起来总量超过八千人规模的庞大军队,已经开始让李老爷这样的阔佬开始感觉到压力了。
如果不是去年卡斯蒂利亚王国和亚平宁半岛的城市联邦全都是丰收年,所以粮食价格还算公道,现在李老爷已经买不到粮食了。
相比之下,李如风年前才成立的三个开垦民团虽然一直在勤勤恳恳的劳作,而且今年的时节也不错,但最终的粮食总产量会有多少依然是个未知数。
李如风估计自己得再花上一年的时间,才能让这片曾经的沃土恢复几十年前的那种盛况。
而现在,除了外购的粮食之外,军队中所食用之物多以牛羊为主,不管蒙兀儿人承认与否,随着汗国的势力从这片土地上衰退出去,他们都无力供养那么庞大数量的畜群了。
无论是羊群还是马群,无论是蒙兀儿人还是河中地人,双方所放牧的畜群这几年都在逐年缩减,这倒不是草原上的水草不够肥美,而是他们本身的人数没那么多,需求没那么高,再加上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被征召入伍去打仗...
李如风早早的就在给自己的部落和族人灌输要善待其他族群的观念,因为他知道自己做不到像大征服者一样,将这片土地以及上面所附属的人和物完全留给蒙古人蹂躏,只要他还想壮大自身,他就必须逐渐让蒙古人学会后退。
他虽然没有下达直接的命令,但显然那些部落酋长已经早早的意识到了这一点,只不过有些开明且理智之人默默的接受了这个事实,还有些人则觉得这是李如风所犯下的错误,一直在暗中搞小动作。
宝乐德巴根能带着丹格尔泰顺利逃窜出去,就是那些反对者的一种试探,而李如风则做出了强硬的回应。
眼下,对黑羊人的战争无疑是一针冷却剂,暂时缓和了李如风和麾下蒙兀儿人之间潜在的矛盾,接连不断的胜利让大部分蒙兀儿人都得到了满足。
现在随军牧民所驱赶的羊群就是个例子,李如风这一次照例要随军一起移动,他们的首要目标是卡米什利地区,一座还算繁荣的农业重镇,位于马尔丁城东南方向五十多公里的位置。
根据探骑的侦察,以及来往商队带来的情报,卡米什利并没有黑羊人的驻军,当地主要居民是库尔德人和亚述人,在周边地区则存在着一些亚美尼亚人才聚集地。
目前在卡米什利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库尔德人,但同样信奉基督教的亚述人和亚美尼亚人结成了同盟,双方之间经常爆发冲突。
他们对这场正在发生的战争没有任何立场可言,如果硬要说的话,他们大概更倾向李如风这一边,因为名义上李如风依然代表着大征服者的意志。
而在大征服者统治的时候,卡米什利所需要缴纳的财务,需要提供的人力,远不及黑羊人要求的。
当然,也只是要求,得益于卡米什利附近的民族斗争,所以无论是居住在此地的库尔德人,还是亚述人,亚美尼亚人都还算的上武德充沛。
在黑羊人赶走了附近的汗国驻军之后,他们暂时还没来得及对这片土地进行彻底的压榨。
因为卡米什利内部势力的平衡,所以他们都选择了用缴纳更多财物的方式来贿赂黑羊人,让他们放弃了在此地征战士兵的打算。
而黑羊人负责这片区域的酋长显然是个野心不大的人,他只是来捞钱的,只要这些给他足够的钱财,他就愿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除了寥寥数百人的卫队之外,他部落里大部分的士兵此时都在更北边的巴特曼城里,被他儿子率领着准备抵御白羊人和蒙古人的进攻。
为了安全起见,那个酋长早在马尔丁城陷落之前就率领着自己的部落继续向东移动,依托摩苏尔的掩护,避开了蒙古人的军威。
从马尔丁城到卡米什利,李如风的军队花了三天时间,主要是为了迁就步兵的移动速度。
虽然他们有足够的马匹,让所有步兵都变成骑马步兵可以跟随骑兵一起快速转移,但显然习惯了用双腿丈量山地和农田的亚美尼亚人没法在短时间内学会骑马这项技能。
他们只能像黄金之箭的佣兵们一样,沿途搜集木材打造大轮车,然后尽可能的将队伍挤进车里,被马拉着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