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苏尔是一座大城,一座真正的大城市,与之相比,就算是撒马尔罕那样的繁华城市也不过是大征服者是崛起之后才兴盛起来的暴发户城市而已。
早在三千年前古亚述时代摩苏尔就已经是这片土地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那时它被人称为尼尼微,意为“上帝面前最伟大的城市”,《圣经》中也曾提到尼尼微城名:“耶和华必伸手攻击北方,毁灭亚述,使尼尼微荒芜,干旱如旷野。”
当然尼尼微古城的传说已经和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一样,成了远古文明遗留下来的只言片语,除了一些零星的,无法辨别的残缺建筑残骸之外,再也找不到昔日的辉煌。
但即使是现代摩苏尔本身也有着无数传说被世人所传颂,其中不得不提及的当属著名的努尔大清真寺(注1),它建成于1172年,由赞吉王朝的努尔丁苏丹在1170年发起兴建,在1172年他去世时完工,寺名也得名于他。
该清真寺以其倾斜,俗称“驼子”的宣礼塔而闻名,这座驼子塔李如风在战略地图视角下已经能清晰的看见,其中一座法师塔距离驼子不过一百五十米的距离。
李如风挥下的军队打开的是摩苏尔城位于南方的城门,入城后左侧是个规模不大的清真寺,右侧就是基督教的教堂,一方一圆看着还挺和谐的,不过率先入城的是蒙兀儿人中最勇敢的游骑兵。
这些游骑兵中混编了不少李如风的亲卫,所以他们对摩苏尔城内的情况比其他军队更加熟悉,咱们知道莫斯尔城内没有任何抵抗力量,所以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以先锋的姿态冲进城市。
李如风默许了这种抢功行为,他虽然一直有意弱化自己的蒙古背景,但彪悍的蒙兀儿骑兵依然是他手中最强有力的底牌。
这一路上他已经很严格的约束这些骄兵悍将了,现在让他们发泄一下也没什么不好,左右这座城市已经被黑巫师给掏空了,也没什么好损失的,当然李如风也下了死命令,谁敢放火谁就死。
马塞利诺率领的亚美尼亚千人队留了三分之一的人手来控制城门,以及附近一端的城墙,剩下的人则跟在蒙兀儿骑兵身后用更谨慎的态度进了城。
李如风通过自己的亲卫向马塞利诺下达了新命令,他需要这些亚美尼亚人来收拢分散在各处的摩苏尔原住民,这些人有的就那么倒在大街上睡,此时已经有人开始慢慢苏醒过来了,更多的则被集中在了一些建筑物内,比如道路两侧的清真寺和教堂。
显然那些黑巫师之前有意把人口集中在一起以避免有人在睡梦中被渴死,被饿死,只是这份工作的进度有点缓慢,只有摩苏尔城内的几条主干道被清理了出来,那些错综复杂的小路,居住区里的小巷子依然有大量零散人口处于熟睡状态。
李如风越来越器重,自己手底下那些亚美尼亚人,相比于蒙古人的桀骜和散漫,这些被大征服者反复蹂躏过的亚美尼亚人没有任何根基,只能依靠李如风,而且这些子群山而来的外来者也有着足够坚韧的性格来执行李如风的意志。
马塞利诺是个不算聪明,但很有智慧的‘小人物’,他认死理,一直以来有意无意的拒绝了很多诱惑,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了自己的工作中,是整个军官阶级中最受李如风器重的那一个。
相比之下,更全面,也更专业的巴达克的心一直有些飘忽不定,他还没有最后下定决心留在李如风麾下听令,而足智多谋,被李如风另眼相看的约翰.希尔特贝格则有着更复杂的背景,李如风不知道自己该开出什么样的待遇才能留住那样的人才。
而自己本部出身的忽鲁刺儿加和哈巴失不花则受限于自己的认知和能力,开始有些渐渐跟不上李如风的步伐了。
忽鲁刺儿加那边没有三五年的历练,百夫长就是他的天花板了,李如风又不想把他拴在身边当个侍卫,只能尽自己最大努力,给忽鲁刺儿加一个舞台,让他肆意驰骋。
哈巴失不花则岁数太大了,前两年还勉强能跟着李如风到处奔走,但今年春天开始身体就有点跟不上了,长时间骑马穿行能要了他半条命,这也是这个时代所有老兵的归宿。
他们年轻时受的每一道伤都是一种借贷,要在安居乐业的年龄开始偿还,李如风给哈巴失不花开了不少草药,缓解他的症状,饶是如此他也更愿意留在后方,用自己的威望和经验帮助李如风。
就目前看来马塞利诺干的很不错,他有先登之勇,也有守成之忠,胜不骄败不馁是个好苗子,李老爷有意要提拔他,但也要考虑到军官团中蒙古集团的想法。
毕竟在他们看来,亚美尼亚人也好,库尔德人也罢,都和家奴无异,不过是仆从军而已,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