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汗国下一任继承人,真正说了算的,是蒙古宗王,以及掌握了军权的大部落酋长。
这一点来自明国的使者傅安看的很清楚,这也是他选择介入这个庞大帝国的突破口,哈里勒苏丹从来都不被那些蒙古王公们所喜欢,他太贴近那些平民阶层了,喜欢和市井小民混在一起。
所以,大明要旗帜鲜明的在撒马尔罕支持哈里勒苏丹,让这种抗争继续下去。
同样的,蒙古王公们也不喜欢沙哈鲁,因为沙哈鲁太过‘虔诚’,在宗教上和苏菲派的伊玛目们相当亲密,神权压到了世俗贵族的权利。
所以,大明也要在河中地区之外,隐秘的支持沙哈鲁王子。
如果可能,大明更希望看见这个庞大的帝国快速分裂成数个不值一提的小国。
只是分裂成两半,永乐帝都会觉得寝食难安,担忧未来某一天蒙古人的黄金大帐会再次支棱起来。
而现在,远在远西之地的李如风,无疑成为了另一个突破口。
如果能成功拉扯一些汗国势力向西而去,将这个汗国进一步分裂,所有人都会非常满意。
于是在傅安的授意下,锦衣卫打算进一步支持李如风的事业,当然也是为了进一步打探李如风的来历。
毕竟锦衣卫在这里的任务可不是这一件,他们背后的肮攒差事多着呢,只不过傅安不想掺和进去太深。
但即使如此,傅安依然隔三差五就要在自己的案台上看见有关李如风的消息,锦衣卫差不多每隔三天就会把远西之地的情报汇总一次,送到他这里过目。
傅安隐约能看出那位指挥使谨小慎微的选择,但他确实不怎么乐意关注那个萨满的消息。
这片土地上的汉人虽然稀少,却算不上罕见,那些蒙鞑当年就是携带了数以万计的汉人的能工巧匠,才得以一路占领了这大片大片的土地。
有些人在这里留下了血脉,也纯属正常,傅安现在只想尽快稳定撒马尔罕的局势,然后从使节团里选一个的老成稳重之辈完成交接,赶紧回国养老。
他已经不年轻了,而且人生中又有十年时间被浪费在了这座城市,不得和家人相见,傅安已经厌倦了这样的生活。
“李如风占领了埃尔比勒堡,和伊朗诸部落埃米尔保持了和平。”傅安皱着眉头看着这则消息,又拿出之前绘制的地图仔细核对,倒吸了一口气。
区区数个月时间,那小子居然豪取了差不多一个北直隶大小的疆土,上次听说他的时候,他还是个小城的城主,一点都不起眼呢!
这可真真是时代造英雄,那么年轻的一个小子,居然抓住了这个机会,造就了这样的伟业。
即使是傅安这样的老使臣,一想起帖木儿当年名为邀请,实为强迫的游览之旅,傅安就觉得李如风做得好,他这差不多割了帖木儿汗国五分之一的领地!
他往下该造宣称了,本着出国在外,别人的反贼不是我的反贼的心理,傅安毫无道德压力的往下看着锦衣卫送来的消息。
当他看见李如风正在造势自己和帕丽莎公主之间的婚事,并且对外宣称自己是帖木儿的孙女婿的时候,傅安笑的就更开心了,恨不能自酌几杯以为乐。
当年那瘸子娶了忽辛的遗孀为妻,她是察合台合赞汗的女儿,后来东察合台汗黑的儿火者又以宗室女塔瓦卡勒·哈尼木嫁于他,让他就有了“古烈干”(蒙语,女婿)的称号。
这才让那瘸子有了继承黄金家族遗产的资格,现在李如风用同样的方式来篡权,简直是复刻了帖木儿的老路,一步不差。
锦衣卫在最后标注了李如风和哈里勒苏丹的潜在联系,以及约翰.希尔特贝格在亚美尼亚地区的大致行动。
“哦,那么早就开始试着插手撒马尔罕的事了?此子可教也。”傅安在下面签署了自己的名字,‘已阅’的字样,以及同意加大对李如风支持的意见。
说实话,他这辈子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还能在锦衣卫的文书上签名,但这里毕竟不是中原之地,一切流程都只能从简,从便,他们和锦衣卫之间的联系也就更多了一点。
在傅安签署了这份文书后,锦衣卫那边很快就有了行动。
一支位于伊斯法罕辐射区域的混血汉人部落收拾好了行囊,开始举族迁徙。
这支半定居,半游牧的汉人部落总人口数将近七百人,在这片兵荒马乱的土地上一直东躲西藏的隐居深山老林,两百多年来迁徙了七八次,倒是因为苟得住躲过了几次大乱。
就比如前些年帖木儿屠杀伊斯法罕的时候,他们的眼线就在远处围观,再此之后整个部落风门庇护足足二十年不出山。
这次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