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从顶级权贵开始 > 第6章 如果你是皇帝

第6章 如果你是皇帝

6、如果你是皇帝

听着张軏口中夸赞的雄才大略,再看看他眼神中对自己流露出淡淡的不屑。

朱棣有些哭笑不得。

但仅凭借张軏这三言两语,还不足以让他相信。

朱棣道:“迁都,说得容易,你可知道,这里面需要牵扯到多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岂是说动就动的,仅仅夸两句皇帝,一切就会如你所想?”

“那敢问世伯,下西洋,修订永乐大典,哪一项又不是大工程?”

“......”

朱棣不言语。

他自己也很清楚,这里面任何一项,都是花费无比巨大的工程。

每年需要消耗的钱粮不计其数。

张軏自顾自继续道:“太祖皇帝在世时曾说过,大明之患在北边,抵御北方的瓦剌鞑靼一定是重中之重,如果京城在南京,大明对于北方缺乏控制,一旦北边来犯大明想要做出反应必然会迟上一步,但如果迁都北平呢?”

“届时,北平势必会驻扎大量军队,北平城也会成为北方的一座军事重镇,既能够随时对瓦剌鞑靼的举动做出反应,同时又可把军权牢牢掌握在皇帝陛下一人手里,不至于出现地方、藩王拥兵自重的情况。”

说着,张軏冲朱棣挑了挑眉,有暗示意味。

朱棣看懂了。

他眼神分明是在说,拥兵自重这一点,当今圣上就很有发言权,他就是藩王造反起家的!

他不可能不知道,藩王手中有兵代表着什么。

最初朱元璋分封诸藩王时,是为了藩王戍卫大明,而朱棣是马上得来的天下,身为燕王时,就时常和北边的瓦剌鞑靼交手,现在自己当了皇帝,自然要把兵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戍守大明边疆,咱自己能干,藩王,一边呆着去!

这一通分析下来,张軏说得有理有据,让朱棣不由得有些疑惑,难不成,这真是这小子自己想到的?!

如果是这样......

朱棣的神情中染上别样意味。

张軏没有察觉到朱棣眼神里的变化,继续道:“当然这只是陛下要迁都的主要原因,还有其他原因,也是促使陛下迁都的间接理由。”

朱棣明知故问:“其他原因,什么原因?”

“世伯,我问你,当今我大明的内阁大臣中,南方人有多少?”

这是朱棣开创的内阁制,他当然比谁都清楚。

朱棣抿了抿唇:“全部。”

“没错!”

张軏顿了顿道:“太祖皇帝废除掉丞相,把权利尽数抓在自己手里,但皇帝一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做到任何事情都亲力亲为,必须有人为其操心劳力,内阁大臣也是由此而来。”

“但看看当今朝廷的阁臣们,全都是南方人,其中更是有四位都是江西人,一年两年,一朝两朝都还好,但如果五十年,一百年以后呢?”

“等到那个时候,只怕整个朝廷,都会被南方士人集团所掌握,北方人将没有一丁点的话语权。世伯还记得太祖皇帝在世时的南北榜案吗?”

朱棣微微颔首。

南北榜案是明初科举考试的一个重大事件。

事情发生于洪武三十年,当时的会试考试,一共录取进士五十一人,其中全部为南方人,北方人一人未见。

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对这结果自然十分不满,联名上书,状告考官偏袒南方人。

面对愤怒的北方读书人,洪武皇帝朱元璋不得不在五十一人之外,再增录不少落第的北方读书人,由此科举也有了南榜和北榜之分。

而这也是南北读书人第一次把矛盾摆在台面上。

其实这也不是不能理解。

北方人经过两宋时辽蒙的统治,又有元朝无数的战乱和压迫,根本没有多少能够让人耐下心读书的安生日子,几百年的战乱,自然读书人很少。

而南方则不同,极少经历战乱,有诗书传家,考试自然会考得更高,出来的读书人也就更多。

朝廷官员自然南方人占据绝大多数。

这其中以江西为最,此时的江西可以说是整个大明朝的科举大省,无人能出其右。

六位内阁大臣里就有四位是江西人。

“南北榜案只是开始,长此以往下去,南方和北方的矛盾会越来越明显。”

张軏继续道:“世伯可知道,现如今在北方,还有不少百姓不知我大明朝,甚至认为现如今还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