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和解缙虽都是阁臣,但彼此又有所不同。
解缙代表的是整个文官集团,封爵在整个文官集团看来不能接受,因而他想尽办法推辞拒绝,而在黄淮看来,科学院所做出的成绩于社稷有利,功在千秋,封爵不光是对张軏的嘉奖,还是对后来者们的鼓励。
解缙未必不知道科学院的好处,但,屁股决定脑袋,他的位置不许他答应。
不过此时朱棣的心意已决,解缙能做的,只是尽量把自己从这件事里撇清干系。
是黄淮提议的,跟我没关系,谁要骂就骂黄淮!
朱棣道:“科学院所研究之事物,于社稷有利,于大明有益,此封赏便是对你的嘉奖,张軏,往后你们科学院应当锐意进取,万不可懈怠。”
张軏纳头便拜:“臣谨遵圣意!”
和其他朝代不同,大明对于爵位的封赏非常吝啬,除非皇亲国戚与军功,都不允封爵,因为科技发明而封爵,张軏绝对是头一位。
当然,也得亏皇帝是朱棣,威望十足,力排众议,若是之后的其他皇帝,想以此封爵难度绝对不低。
而封赏张軏爵位,不只是赏赐,象征意义也很大,这意味着大明会开辟出另一个封赏路径,搞科技发明。
建功立业需要上战场,会有生命危险。
但搞科技发明则没有这些顾虑,会有更多人因此,而想要跟着张軏一起干,这对于科学院的发展帮助非常大。
这一点,张軏知道,朱棣自然也很清楚。
事情敲定,没有人再有异议。
解缙笑道:“恭喜张小公子,往后便是伯爷了。”
“谢公客气。”
“不过我近日听闻,应天府内出现大量流民,且有不少应天府内的百姓,全都往浦口而来,不知是为何缘由?张小公子可知晓?”
张軏眯了眯眼。
解缙这话看起来是在问他知不知道,实际上是在告诉朱棣,张軏在你眼皮子底下,召集灾民,且数量庞大,如此之多的数量,张軏你居心叵测啊。
你想要干什么?收买人心?
若是陛下多一些疑虑,或是因此在心里埋下种子,你们张家往后就得小心谨慎了。
张軏正要开口,这时,朱高炽先他一步道:“谢公说的是本宫与张軏在浦口的赈济一事吧?此事是本宫提议,关中旱情严重,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本宫身为臣子,也当为父皇分忧。”
“科学院设立在此,且土地广袤,便想着让关中的流民到此来,本宫与张軏一同帮助他们,以工代赈,让他们有个安身立命的地方。”
此言一出,解缙懵了。
什么玩意?
太子殿下你也参与此事,但咱得到的消息,不是张軏自己鼓捣出来的吗?
他还想借此来攻击张軏呢!
殿下你.......
要知道,这事有没有太子参与区别可太大了,没有太子就是张軏心思不良,居心叵测。
但有太子参与,就是皇家有情,太子至善!
他解缙主动提起此事,意欲为何?
朱高煦也懵了,什么东西,大哥他真在赈灾,不是要拉拢勋贵,和科学院一条腿?
那些东宫属官说的是真的?
那我这顿打不是白挨了?
朱棣道:“竟有此事?”
“父皇,此事儿臣尚未向您禀奏。儿臣听闻,大灾导致百姓卖儿鬻女,关中饿殍遍地,无数人啃食草木树皮,更有人食那观音土,活活撑死。”
朱高炽道:“后在浦口,亲眼见过无数流民百姓,更是触目惊心,悲痛不已,因而便与张軏在此,接济关中所来的百姓,谢公所言,便是那些百姓吧。”
闻言,朱棣缓缓点头,锦衣卫虽然在浦口有布置,但天下事情太多,他也未必会时常关注。
“太子有心了。”
朱棣道:“既是赈济灾民,当竭尽全力。天灾无情,你们需好好安顿百姓。”
“儿臣遵旨。”
“臣遵旨。”
当然,朱棣只当这是简单的赈灾,他所不知道的是,现在来到浦口的人已经超过五千之众,而这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
张軏预计,下个月的这时候,应该有超过两万人。
浦口的人口将会极速暴涨!
等事情都处置得差不多,朱棣没有要进浦口的打算,只是把张軏拉到一旁,和他单独聊起来。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