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收摊的时候,月亮已经老高了。
杨家广看看手表,双手撑着腰说:“娘咧,九点四十五啦!”
杨建山跑前跑后累垮了,但满心高兴。
太高兴了。
面摊可是他管的,他这是给生产队管了一座金山呀!
他说:“才九点四十五?我以为快十二点了。”
“今天忙活的过瘾,太过瘾了!”
杨狗牙扶着腰说:“走吧,赶紧走吧,再不走又要来人了!”
“来人也没办法了,队里真没有面条了。”杨爱国气喘吁吁的说道。
他一直在生产队和县城之间来回跑。
今天带过来的面条压根不够用,期间三次回生产队取面条。
还好前两天轧了大量面条进行晒干,今天一口气全给卖上了。
另外现场熬汤不够用,队里的大锅也在熬牛骨汤,还得回去用大桶装牛骨汤。
杨满福老爷子对此感叹:“这跟大旱年运水一样,不过旱年是从县城往咱队里运水,现在成了从咱队里往县城运汤。”
“生意好呀!”
本来杨建设预料到了这生意会很好,毕竟价格便宜面还好吃。
于是他就想,社员们来卖面,这虽然是他们应该的,但回去也得给点嘉奖,就给家家户户再发点面条当嘉奖吧。
可他没预料到生意会这么好。
行了,不用给社员们发面条了。
甚至他都在想,以后得减少福利发放的数量,否则容易让社员们产生理所当然的意识。
中午那会杨建山的话点醒了他。
虽然杨建山说自己是随口说的,杨建设也相信他是随口说的。
然而问题就在这里。
杨建山的无心之言也是真实想法!
所以,他可以带生产队奔小康、带社员们走向共同富裕。
可他得换个方式,得让社员们感恩,而不是让他们觉得一切理所当然。
那么他本来打算送给生产队的面条机、发电机不能送了,得收钱!
肚子里打着小算盘,他带着社员们高高兴兴回了家。
船在码头停靠,社员们不想回家,纷纷说:“队长,算算账吧。”
杨建设说:“你们都没吃饭呢,不先回家吃口饭?”
面条生意太好了,最终剩下的面条不多,众人都是只分了小半碗垫了垫肚子,肯定吃不饱。
但对于社员们来说,吃不饱肚子是常态。
他们能忍受饥饿,说:“先不急着吃饭,先点点钱、算算账!”
他们对今天的收入实在太好奇了。
杨建设也好奇。
他对杨学文点点头,说:“会计,数钱算账!”
大家伙兴奋的喊道:“数钱了!数钱了!”
杨学文同样兴奋,他喊了几个手脚麻利的妇女,说:“来,开始数钱。”
办公室里挤满了人,挤不下的人就去外头趴在门口窗户往里看。
善良的灯光下,一沓沓的钱从大提包里倒出来。
一个提包没装下,还装了一个钱箱。
杨学文今天专门收钱算账,下午不那么忙活的时候,他把钱用鱼线给打捆了。
打捆的时候没数,有的厚实有的薄,妇女们往手指肚点了唾沫,开始忙活起来:
“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这是114元。”
“我手上的都是大团结,四十二张,四百二十元!”
“这些毛票一共十六块……”
社员们每次听到有人报账便惊呼一声,还议论纷纷。
这把杨学文弄的不胜其烦:“别说话别说话,你们别打扰她们数钱,扰乱了数额算谁的责任?”
于是社员们屏息静气不说话,改成眼巴巴的看着被清点的钱。
最终所有钱被清点了一通,杨学文快速的拨弄算盘,算过后抬起头。
至少几十个人异口同声的问:“多少钱?”
杨学文说:“今天的、今天毛收入吧,毛收入总共是一千四百二十八元六角钱!”
听到这个数字,好些人下意识的倒吸凉气。
杨建设感觉办公室里都暖和不少。
吹进来的海风少了,被窗外门口的人给吸走了。
他合计了一下说:“差不多。”
“现在一天面条产量有两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