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虎欣然接受,之前帮这位上尉修脚,这么快就有回报了。相比于某一件装备先进与否,更需要学习的是A国军队的体系化进攻。
下山虎当然会装填炮弹,因此他先是假装把他自己教导新兵时候,新兵最容易犯的错误都犯一遍。然后在麦克上尉正确的示范之后,达到90%准备的操作。
然后再由麦克上尉示范一次之后,100%的准确完成全部的装弹步骤。
总用时17分钟。
这样既合理的掩藏了自己会装弹的事情,又让上尉觉得这个新兵算学的快的。
2月26日麦克上尉指挥的鹰分队(E分队)顶着猛烈的沙尘暴向阿布萨亚挺近。下午3点,通过了“橘色”调整线,即东经60°线。
那里是伊军向北撤退的必经之路,也是伊军塔瓦尔卡纳师和第12坦克师的结合部。其中的塔瓦尔卡纳师就在附近,其兵力包括3个摩托化营和1个坦克营,以及第9坦克旅的2个坦克营。
15点46分,麦克上尉指挥部队摧毁了一个驻扎伊军的小村子。
16:18分,上尉的坦克爬上一座低矮沙丘。当他越过山丘顶部,眼前的一幕不禁令自己倒吸了一口凉气。
有8辆配备掩体的T-72M1坦克,正整齐的驻守在部队正前方。他们很巧妙的部署了反斜坡阵地,从而躲过了美军侦查。
激光测距仪的屏幕清晰的显示着距离:1420m。
“开火!”麦克上尉果断下达命令。
此时,主炮装填的还是用于对付建筑物的破甲弹。因为时间紧迫,来不及更换炮弹的炮长就已按下了开火按钮。随着一声巨响,破甲弹怒吼而出,将第1辆伊拉克坦克击毁。
作为装填手的下山虎迅速的打开弹舱门,抽出了1发M829A1穿甲弹装入炮膛。这个动作距离上次开火,仅仅过去了3秒。科赫上士便下令再次开火,将第2辆T-72M打成火球。
伊军也陷入了巨大震惊之中。只是有2辆T-72M反应过来,冲着麦克上尉的坦克开火。
随着2发炮弹从美军战车的侧面呼啸而过,麦克上尉又反手击毁1辆T-72M1。
此时驾驶员的探测雷达发现了前方出现了雷区,于是立刻将速度降低到20km/h。一边闪躲地雷,一边为两侧的队友让出射界。鹰分队后续的8辆坦克,也都越过沙丘加入战斗。残存的6辆伊拉克T-72M1很快就被全歼。
M1A1 HA的先进火控系统。不仅可以自动测算诸元并输入弹道计算机,还配备有先进的热成像仪,让美军能从2100m外锁定雾气中的坦克目标。
反观T-72M的TPD-K1火控系统,则几乎可以用简陋来形容。不仅是激光测距仪需要足足6秒才能完成测距,其操作也非常复杂。必须先用红色的激光测距圈瞄准,然后在变换炮长镜中的刻度线,完成其他诸元的测定。最后还需要炮长手动输入射击诸元。
更加要命的是,T-72所装备的TPN-1-49-23红外探照灯,作用距离只有区区800m。在复杂气象和夜间状态下,炮长镜会模糊的如同涂上一层白浊。
这使得T-72的有效作战半径仅有800米,而且适合攻击的目标是保持11秒不动的静态目标。
所以那两辆反应过来立刻开火的坦克,都是在没有通过瞄具瞄准,仅凭炮手的肉眼瞄准的情况下开火的。而且距离超过显示范围,他们只能看见模糊的炮口火光,自然是打不着。
而A国军的M1A1坦克,可以移动中开火,甚至移动中速度改变,也能自动校正瞄准的目标。
除此之外,T-72M在攻防两端都存在着巨大的劣势。其使用的3BM12/15穿甲弹,分别只有315mm和340mm穿深。
而装备贫铀装甲的M1A1 HA,炮塔正面防穿高达600mm,侧面也有450mm,其所配备的M829A1穿甲弹的穿深超过600mm!
麦克上尉的鹰分队的M1A1可以在2000m距离上将T-72M连车带墙一起击穿,后者则很难对付皮糙肉厚的美军坦克。再加上战场弥漫沙暴,进一步降低了伊军的可视范围。
但是这些沙暴对于A国军队却没有影响。
于是战争演变成了屠杀。
仅仅23分钟的交战,伊军精锐塔瓦尔卡纳师已经被彻底摧毁。伊军指挥官默罕默德少校,只能无奈的率领45名幸存者向麦克上尉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