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元帝声音里并无怒意,然而房妧不敢笃定,他复杂的情绪当中是否包含着会被触动的逆鳞。
当年东宫逆案是这位帝王心头旧伤,多少年过去,朝堂有人提起,他仍然会勃然大怒。
如今越是平静,却越是令人胆战心惊。
“朕并无怪罪你的意思,”见反而没有动作,康元帝轻笑一下,踱过来亲自扶起她,“ 都是陈年旧事,阿妧不必害怕。”
他拍一拍房妧的手以示安慰,“当年你还未出世,一切罪责与你有何关系呢?更何况阿妧你也是深受其害。朝旭那孩子……”
提到参与谋逆的侄女,他的语气骤然冷冽几分,饶是先前在如何的装作平和,此刻也不由得透出几分痕迹。
“聪明机敏,又着实有孝心,是咱们李家那时最出众的小辈,可惜,”他后半截放轻声音,“心术不正,终受其害。”
康元帝似乎真的在怀念逝去的小辈,回忆他们之间那些曾经的和乐融融。
他将与朝旭的往事娓娓道来,仿佛在与人闲叙家常,此时的他,正如寻常的老者一般慈祥和蔼。
房妧却将一颗心高高的提起,半点都不能松懈。
康元帝说出越多的往事,她心上的不安便越重。
当初若果真对朝旭疼爱非常,在得知朝旭参与谋逆,加害先太子的时候,会是多么的愤恨?
对背叛自己,背叛皇室的侄女,如康元帝那样曾经铁血无情的帝王,心中难道能够轻轻揭过,坦然放下吗。
他连先太子在无望时候的几句哀戚之语,都耿耿于怀至今,又怎会轻易宽恕玷污他明君名声的朝旭?
先太子绝望赴死之际,曾悲愤涕泣:“伏惟愿陛下有忠臣良将辅佐,治天下万万年。”
这样的话语,是失去君王信任的储君,更是对父亲失望的儿子,发出最后的悲鸣。
字字句句之间,自然充斥着不满和哀怨,这对康元帝来说,只会是火上添油的罪证。
然而那时候的先太子,已经没有往常的温和与礼仪,他被自己的父亲逼疯,走投无路之下,再也顾不得其他。
先太子从小便被身边的亲人师长以大周未来天子的标准来培养,事事都要做到最好,要以圣明仁君为典范,决不可行差踏错一步。
因生母柳皇后早逝,他失去那最后一点温情的庇护,只能学着自己艰难的长大,竟也事事都尽善尽美,令他人都能够点头称是。
他的父亲也因此而多加称赞于他,更时常对朝臣感叹上天垂怜,赐给自己,赐给大周未来的希望。
也曾拍着他的肩膀,笑语晏晏的对他许诺:“李家江山予汝,我可放心归去也。”
他自然是没有因此而狂妄放肆,反而愈发的感念于父亲对他的信任,倍加恭谨认真的做好储君该做的一切。
为父亲守江山,是他当时的全部心愿。
至于将来如何,他从未想过还有波折。纵然他谨慎端方,在那样顺风顺水的时刻,也决计不会料想到会有那样的下场。
随着父亲年纪日日增长,他们之间的关系竟然会变得那样岌岌可危。
分明他还如往常一般的恭敬无二,在康元帝的眼里却成为越俎代庖,野心昭显的罪证。
本是奉命南巡追讨,却因几句谗言,有心人的罗织罪名,令他受到父亲的厉声斥责,更指他有不臣之心。
他是储君,如无意外将是板上钉钉的下一任君主,他有什么必要去谋逆?
且他并非是那种野心勃勃的儿子,迫不及待的要登上皇位,教导他的师傅,他所受到的教育,见他完全的养成最为士人所乐见的,传统中的合格储君。
他温良恭俭让,他礼贤下士,他安分守己,他是即便手握兵权,被诬为谋逆,仍然只有声声泣血,却不越雷池一步的,几近于迂腐的太子。
可是千般万般,在当时盛怒的帝王眼中,全都如轻飘飘的灰烬,随着爆发的怒火纷纷扬扬,未留下半点的痕迹。
而他到死也不知道,他所遭受的一切,是曾经他所视如亲妹的朝旭,一手策划而成。
诬告东宫这件事,从一开始便是由朝旭提出,更是在汉王的鼎力支持之下,朝旭从头到尾的谋划全程,将亲兄长一般的先太子,送上黄泉之路。
不得不说,她是极为通晓人心的,她算准康元帝的性情,也算准了先太子的品性,精心布置一张层层密密的大网,将大周那对站在最高峰的天家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