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李世民:以为我们已经够惨了,没想到还有更惨的。
北宋,赵匡胤:嘶,已经不知道要说什么了,虽然我们大宋可以说是被后面的朝代取代了,但是听到这种消息还是令人唏嘘的。
元朝,忽必烈:怎么治理个国家就这么难呢?上苍简直是给我增加难度啊!
明朝,朱由检:我一直以为是我这个皇帝失德,上天才降下这么多灾害,原来是固有的自然变化吗?可是我不想让百姓这么惨啊,究竟要怎么做?
清朝,雍正:以为后面能够好一点,没想到这些天灾一直持续到大清灭亡了。
很多人都在公屏上问这种情况要怎么做?
裴姝也不知道要怎么说,她只能把能查到的资料全部告诉他们。
想到之前的土豆,裴姝这次又查找了一下红薯、玉米这些高产作物的资料。
查资料的时候还看到了有关番茄、辣椒这些东西的资料,也一起给了。
她把东西从哪里来的,具体在哪块大陆,尽量详细地直播给了他们。
信息量巨大,很多大臣被半夜拉起来加班。
他们想尽快派人去寻找这些东西。
这夜,很多古人都无法入眠了。
周二上午第一节课是语文课。
七点五十分正式开始上课。
宋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几首现代诗,因为教学目标相同,所以我们放在一起来讲。早读课上已经让大家仔细朗读过几首诗了,现在我们直接进入正题。”
听到现代诗的时候,观看直播的古人有点好奇,后世的诗歌是什么样子的?
上节语文课讲到的《沁园春·雪》和古代的曲子在格式上没什么大差别,他们想着诗应该也是一样的吧。
宋老师:“我们先来看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
听到这个标题,有些古代文人有点疑惑,在想放号是什么意思?
唐朝,李白:立在地球边上,这人的想法和我一样大胆,够气魄。
因为篇幅短,宋老师把两首诗快速地朗读了一遍:“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听完后,许多古人满头问号:这就是后世的诗歌?
唐朝,李白:内容是挺有气势的,但会不会过于直白了一点?
唐代,韩愈:不是五言,不是七言,也不是九言,这是什么新体裁?
北宋,苏轼:这是长短句,应该算曲子词吧?但感觉也不太像啊。
北宋,王安石:我们开展诗文革新运动,确实是主张实用性,后世的诗虽然摒弃了浮华之风,但是也太过于简单了一些吧?
明朝,朱元璋:哈哈,没想到有人作的诗比我的还浅显易懂,我好歹还讲究一下字数对仗呢。
清朝,乾隆:我觉得还是我写得好。
宋老师:“学习这两首诗,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寻找诗中的‘我’,对比一下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
唐朝,杜甫:又要逐字逐句解析这些诗歌了吗?
宋老师:“第一句......这两个‘啊’字,表示了感慨,惊讶,发自内心地对于自由追求的感慨。‘呦’字,是......最后两句是在感慨之中对力进行赞美。”
北宋,苏轼:辨析那些物体、景物也就算了,连表示语气的词语也要解释吗?
宋老师:“我们来看一下时代背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五四运动这个狂飙突进的时代,一个巨人站在地球边全方位地俯瞰地球,他发出怒号、呐喊,想象着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希望这些强劲的力量可以摧毁旧世界、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