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修建主要依靠土作、石作、瓦作、油作等八大作的技艺法......】
听着详细的建筑技艺,明清时期的皇帝们:能这么清楚,你们应该没少往紫禁城里面跑吧?
介绍到养心殿时,看着那些有点熟悉的摆件,雍正有种穿越的错觉:这确实是我生活起居、处理政务的地方。
看着那些被玻璃罩子罩着的文物,周围站着人指指点点的,清朝的帝王们心情更不好了。
清朝,乾隆:那个永固杯,是我用过的,还有那幅《平复帖》,上面还有我的印章,这都成后世人的观赏物了?
看到后期残破不堪的黑白影像,有的皇帝有点坐不住了。
明朝的皇帝们:好好的一座宫殿,抢过去了也不知道好好维护,真是一言难尽。
康熙:这宫殿怎么破成这个样子了?子孙后代们都不修缮的吗?哪还有皇家宫殿的样子?
雍正:有的地方看着像被炮火炸的,炮火居然打到了皇宫里,我朝后期真的是,哎!
秦朝,秦始皇:那前面看到的就是后人们修缮过的了,不然不可能看起来那么新。
唐朝,李世民:后人维护的挺好的啊!这样子看起来是作为一个景点了,我以为还会作为处理政事的地方呢?
观看了紫禁城的百年变化,最后视频总结:
【紫禁城没有因地面雨水的侵泡而下沉,也没有因为冬天的冰冷而变形,历经多次地震仍能完整留存至今,用挖、夯、填、筑技艺所筑城的地基,坚固耐久,厚而载物,静静聆听着后来者的足音。】
听到这段话,观看直播的很多人心里也不禁发出感叹。
北宋,赵匡胤:历经千百年,早已物是人非。宫殿不语,静静地看着历史走过,见证着这片大地上的变化,突然有点理解后世所说的民族精神了。
看完这个视频,宋老师放了一个访谈记录表,是之前说的对文创感兴趣的人做的。
宋老师:“随着时代的更替和社会的解放,故宫渐渐地成为了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将绿瓦红砖还给了百姓。不过在最先开放的时候,里面的部分文物被尘封在库房之中,可以用陈旧不堪来形容了。”
唐朝,李世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真是一个很好的诠释了。
明清朝代的皇帝:什么叫还给百姓?明明是我们皇家的东西。
宋老师:“解放初期的故宫刚刚大家也看到了,因为年久失修,早就失去了皇家威严。现在大家看到的故宫是2012年的时候单院长主持重修的,不过修复文物和建筑需要消耗大量钱财,而且技术复杂,光靠单薄的财政支持显然是不够的。”
北宋,赵匡胤:修这样一个宫殿确实很耗费财物,我记得之前的国庆典礼上说z国差不多是2008年以后才起飞的,当时不支持这样大的工程好像也说得过去,反正他们又不用这个宫殿了。
宋老师:“最后单院长探索出了一条故宫商业化的模式,上线了很多周边产品,这些产品最开始并没有引起群众的注意。2014年,故宫公众号上线了一系列图‘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迅速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雍正成为了当时的热门网红。”
看到自己比着两根岔开的手指放在眼睛旁、眨眼睛挑眉毛、在一个火塘旁边烤火看书、双手托腮等图片,雍正本人有点惊讶到了。
这画上是他没错,但是这些动作他怎么可能做出来啊?而且没有其他皇帝了吗?就可着他一个人弄。
最后,在宋老师的讲解下,皇帝们明白了“文创”是什么?
秦朝,秦始皇:为了修这个宫殿,制作出了这些东西卖给百姓,百姓们还花得很乐意,这点我确实比不上后人。
西汉,刘彻:不是很懂后人的这种思想,虽然有一个皇帝的物品显得尊贵,但是这些物品也没显示出来尊贵嘛。
唐朝,李世民:这种手段叫营销啊?又学到了一个新东西,不知道这些文创里面会不会有其他皇帝的?
北宋,赵匡胤:这个互联网确实厉害,这么短的时间就把这些物品快速传递出去了,这种技术真是令人艳羡。
明朝,朱棣:对于被百姓花钱买自己的画像,突然不知道属不属于一件好事了。
明朝,朱厚照:我也在紫禁城住过,怎么没有我的?我想看看后人会把我的画像做成什么样子。
清朝,雍正:。。。。。。这也算是一种亲民了吧?不过那个“奉旨看书”的画,我离你们都多少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