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董卓却敢担负这些罪名,所以支持董卓才是正确的。
罗贯中觉得这个改编妙极了,把劝说吕布这件事变得更符合逻辑了。
他有点佩服改编的人,比他写的更加完善了。
汉末三国时期。
丁原、王允等人自然也认真听那段话了,他们脸都气歪了。
这个李肃说的都是什么鬼话?
他们认真为社稷着想,拥立天子还错了?
天子频繁更换是一件好事吗?篡逆就是篡逆,李肃完全是在强词夺理。
董卓阵营里的李肃一脸惊讶,这话他现在可没说过。
不过要是真的劝说吕布这样的人的话,这理由、逻辑都完美啊!
哈哈,可惜现在不能用了。
董卓也听笑了,以前怎么没想到用这个说法去说服其他人呢?
这充分说明他董某人是不畏惧流言蜚语、不怕担负罪名的有功之臣才是。
自己一心为国着想,敢于提出换皇帝的事,这不是对大汉的忠诚是什么?
这个劝服理由听得很多人都有点愣,他们觉得这话说得好像确实没错啊?
感觉说得在理,自己都要被李肃说服了。
如果自己是吕布,说不定也被李肃说服了。
看了前面那集,陈留王的表现确实要比少帝的表现好。
董卓敢这么干,换一个有才能的君主,这不是一件好事吗?
明智一点的人摇摇头,这是语言陷阱。如果听的人不清醒一点,还真的可能被李肃的话带歪啊!
这不,剧中的吕布不就被带歪了吗?
剧中,吕布表明了自己想投靠董卓的想法后,弹幕上都是:
【吕布:容我再挣扎挣扎】
【吕布:我本来不想答应的,奈何他给的实在太多了】
【钱不钱的无所谓,我主要还是因为董公人好啊】
汉末三国时期。
关羽看着弹幕上的人给吕布找理由,冷哼一声:“小人就是小人,怎么说都不能洗脱吕布的背信弃义。”
他是无法理解这种行为的,他一直接受的都是不事二主的理念,背叛的事自己是做不来的。
剧中,画面转换。
吕布在李肃的暗示下,大步走到丁原的帐内。
本来还在坐着看文件的丁原一脸懵逼看着吕布,站起来问了一句:“我儿何事?”
吕布发泄了两句不满,还没等丁原说话就把丁原杀了。
再见就是吕布提着丁原的人头去见董卓。
这发展迅速得各朝代的人都有点懵:下手这么快?这么快就认义父了?
大家想,这真的是无缝衔接啊!
剧情又来到了董卓发起的宴会上,此时宴会厅上的人都有点懵,怎么之前还跟着丁原的猛将吕布这回变成董卓的护卫了?
此时再提立陈留王为帝后,大家反对的勇气更弱了。
汉末三国时期。
袁绍看着弹幕:
【本初的高光时刻】
【本初帅极了】。
他有点意外,之前提到他的弹幕感觉都蕴含了一股嘲讽,怎么这下就是高光了?还都是夸他的。
不过后面剧中的袁绍拂袖而去,出来的弹幕又变成了:
【袁本初:再见,我去摇人了】
【袁绍终于找到机会造反了】
【本初开启狂奔模式,赶紧跑路,不跑要来不及了】
袁绍:。。。。。。你们这些人变化真是快,前面还在夸我有气节呢,被这么一搞,显得自己更可笑了。
而且自己的身份还是有点高的,董卓哪里敢直接对自己下手啊。
董卓要真下手了,他也不能讨到好果子吃的。
还有自己什么时候想造反了?不过想到现在的情形,袁绍觉得这么说好像也没错,东汉都四分五裂了。
西汉。
本来刘彻也被那句【我剑也未尝不利】帅到了,觉得这个年轻人还是有点气势的,敢于直接和董卓起冲突。
结果后面的弹幕突然变得搞笑起来,他都想笑了。
尤其到董卓的宴会结束的时候,董卓有点气极地说【散了】。
弹幕上说像班主任开班会,很多人还回复说【收到】
刘彻想到自己看过的裴姝他们的班会场景,别说,还真有点像。
不过令他无语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