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我在系统开直播:祖宗听我讲 > 第326章

第326章

宋老师:“这就是公德心被自私心给驱逐的典型例子,这里引出了一个现在很常见的经济概念,劣币驱逐良币。”

西汉。

贾谊陷入思考:“公德心被自私心驱逐,这总结有点意思。”

他对劣币驱逐良币这个概念有点兴致,总感觉有一点熟悉。

等宋老师讲完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之后,他恍然,这和自己说的“奸钱日繁,正钱日亡”正好相通,

人的个人为和货币理论联系在一起说,有点奇妙。

宋老师:“接下来费先生提到了社会结构的基本格局,我们的传统社会和西洋社会的格局有差异。

西洋是团体格局,我们是差序格局。这里他用了比喻论证的方式,一个是捆柴,一个是水波纹......”

本来还对这两种方式十分陌生的人听完两种比喻后,大家有点懂了。

春秋时期。

孔子寻思:西洋的社会像一捆捆柴火一样,界限确实分明,看似人人平等,可真的能做到平等吗?

万一捆柴的绳索哪天不小心断了,这个社会是不是就瓦解了?

社会里面的成员连接就断了,难不成又和其它成员组成另外一捆柴?

总感觉这种联系不太牢靠。

华夏传统的社会格局像水波纹一样,界限不算明朗,但收放自如,出问题了还有回旋的余地。

当要也不能说哪种格局就是完美的,感觉各有优缺,只能说什么样的文化背景适合什么样的格局吧。

宋老师讲述了文中关于【家】这个概念的中西方差异,听完,大部分古人觉得西方关于家的概念是有点死板的。

宋老师:“我们一般推测团体格局发源于相互依赖的游牧部落,而我们是自食其力的乡土社会。不同的格局下,产生的道德特点是不同的。

团体格局下的道德观念是人人平等,团体对个人公平,人和人得相互尊重。同样的,团体必须要保障个人的权利。

差序格局下的道德观念既没有笼统的道德观念,也不超脱差序的人伦。”

秦朝。

秦始皇:“人人相互尊重?这过于理想化了。”

没有法律限制的话,光靠道德怎么可能全部人都做到相互尊重。

要知道人都是有私心的,都是趋利避害的。

纯靠道德支撑社会的发展可行不通。

等宋老师讲到在西方社会的家庭中,理论上,成年的小孩得给父母支付膳食费时,家族观念极强的古人无法理解。

照他们的意思就是把孩子养到一定岁数就可以不管他了?

这怎么行,如果孩子不成器呢,这个家庭不就没法传承下去了吗?

在他们看来,对孩子的教导或者扶持可能得到他们这些大家长老到扶持不动的时候才是。

宋老师:“西洋社会讲的是权利,而我们讲的是攀关系、讲交情。

在乡土社会中,有联系的一般都是熟悉的人。他们最怕清算了,一旦清算,人情或者交情就没了,关系也就没有维持的必要了。

西洋社会讲的是权利,也可以说是利益。他们为什么会出现契约这种东西,因为这些社会里面的人并不是相互信任的关系。

现代社会的合同就是契约关系的一种,因为大家都不熟悉啊,只能依靠这种契约来约束对方。”

西汉。

刘彻:“嗯?合同是不是就是律法之类的东西?可是都说是不认识的人了,就算签了合同,一方不认的话,另一方能奈何得了他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