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徽州的时候,朱元璋曾经询问谋士们定天下之计。谋士朱升,给他提出了九字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因为那时候实力不够强大,过早称王,百害而无一益,肯定会招致更猛烈的攻击。
而如今,已经打败了陈友谅,普天之下能和朱元璋有能力抗衡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其中,张士诚就算一个。
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自立为王,称吴王,史称西吴。
如今他再不需要遮遮掩掩的了,朱元璋光明正大的称王了,不再是那个唯唯诺诺、任人欺负的放牛娃,而是位列王侯的吴王了。下一个目标,是东吴的张士诚。
1365年,朱元璋率领二十万大军,发起对东吴的进攻。一路打得非常顺畅,仅仅几个月之内,就拿下了东吴的大片领土,江苏的徐州、盐城、台州大片地区,都纳入朱元璋统治之下,接着又一鼓作气,拿下了高邮。
正在顺利进军的高光时刻,他的侄子朱文正叛变了,这是为什么?
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子,在保卫洪都的战斗中,他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击败陈友谅后的论功行赏中,朱文正没得到他想要的,他感觉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心里感觉憋屈,因此有了叛逆之心。
趁着朱元璋攻打江苏的时候,朱文正私下勾结张士诚,密谋反叛,企图联合张士诚击败他的亲叔叔,没想到却被朱元璋发现了。
得到密报的朱元璋,亲自赶往洪都,核实之后,气的用鞭子狠狠的抽了朱文正一顿,但仍不解气,要下令处死朱文正。
在马皇后的力劝之下,朱元璋才没杀朱文正,而是将他关进了监狱。此事告一段落。
但是这件事情对朱元璋的打击太大了,自己的亲侄子,都能背叛自己,这带来严重的后遗症,朱元璋后来逐渐变得越来越多疑、越来越狠毒。话说历代开国帝王,哪个不善于玩弄些权术?哪个不是心狠手辣的主?
1365年,张士诚已经败退到苏州、杭州一带。但朱元璋,一点没有就此罢休的意思。
1366年,朱元璋带着他的精锐部队,继续追击张士诚。按照朱元璋的命令,徐达、常遇春率领二十万大军,先攻下了杭州,然后又拿下湖州,其他一些地区,也相继被攻克。到了这时,张士诚的驻守的平江,已经成了孤家寡人,恐怕要独木难支了。
平江,是张士诚的老窝。这几年他没干别的,就是把城墙一遍又一遍的整修,用大石块,长石条,垒了一层又一层,在城墙上留出了弓箭攻击位,并且准备了大量的火铳。
看到陈友谅被朱元璋吃掉,张士诚内心无比的恐惧。所以他把平江城墙修建的坚不可摧。并且张士诚在城内,储藏了足量的粮草,就在这里,坚守!张士诚心意已决!
朱元璋带着二十几万人,来到平江城下,部下问他“这仗应该怎么打?”
朱元璋只有一句话;“这么富裕的兵力,怎么打?随便打,不分主次,全面开花……”
几乎所有的将领,都被安排了任务,十一支军队,分别攻击不同的城门。这样的攻击模式,张士诚的防守压力山大啊!
朱元璋又命令余下的将士,围着平江诚外围,又修了一圈城墙。修的新城墙比平江的老城墙高出数丈,上面还修了个瞭望塔,俯视城内的一切。
在新城墙上,朱元璋配备了大量的弓弩、火铳和襄阳炮。
1367年正月,攻击正式开始。十一支步兵,在各个城门一轮又一轮的发动攻击,城墙上,弓箭手发射了数以万计支箭,火铳手也没闲着,襄阳炮也在不间断的袭击。
就这么高强度的攻击,张士诚的部队竟然坚持了八个月,也算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了。
1367年9月,平江城被攻陷。陷入绝望的张士诚,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儿老小,一家子几十口人,都死在自己的刀下,多少有点残忍。在城内张士诚和朱元璋打起了游击战。
最终,张士诚被俘。但朱元璋敬佩他是条汉子,不想杀他,想把他收为己用。
张士诚被押回应天,李善长、刘伯温等人轮番劝降,都被骂走了。
最终,朱元璋亲自规劝无果,一怒之下将张士诚杀掉,挫骨扬灰才解了心头之恨!
朱元璋已经把两个强大的对手给灭掉了,虽然和这两个人并无深仇大恨,但一山难容二虎,是时代,是命运,让他们站在了对立面,进行你死我活的争斗。
在这场争斗中,朱元璋成了最终的胜利者。现在,他只有一个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