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朝会结束后,大臣们陆续退去。
经过朝臣们的这么一闹,朱旭也不困了,只好待在乾清宫处理政务。
通过这次早朝,他也算是看清了明朝的党争到底有多严重,各个派系官员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倾辄,动辄便是置人于死地。
那些言官简直与地痞流氓无异,跟抹布一样见着都上来喷两嘴,只要是不利于自己的,那就是错的,口水星子满天飞。
并且历史的文官多有以死进谏的先例,并以此为荣。
这让大明朝不少皇帝深感头疼。
打也打不怕,要杀他自己伸脖子,横竖就是耍无赖。
不过现在不是纠结现在这些文官问题的时候。
皇太极仍在虎视眈眈,指不定某天就再次围城了。
永定门一战后,皇太极损失不少后金精锐,并且其始终没没有在北京城捞到什么硬货,于是便退兵了。
但是此次退兵并不算是真正的退兵,皇太极退走后仍占据着遵化、滦城、永平、迁安等地,并且派遣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留守,以待日后再徐徐图之
各地的勤王军队虽然号称数十万之众,但是真正敢与后金军动手之人却并没有多少。
朝廷跟关外已经基本失去了联系,辽东与山海关战况如何,基本就是睁眼瞎,京城之内也是人心惶惶。
不过好在崇祯之前干了一件十分不错的事,他将一个人召回了朝廷。
这个人对于对于挽救如今的败局至关重要。
而历史上也是其来收拾袁崇焕死后的烂摊子。
这个人就是孙承宗。
孙承宗本是一介书生,但是其本人极其富有远见与谋略,并且胆识也非常人所能比。
正史上,其孤身带着二十几人,直出北京城前往前线通州。
通州稍微稳定后,其发挥出远超背锅侠本身的能力。
先是联系祖大寿而后联系马世龙,成功集结了辽东军系最强的队伍,向着沦陷之地发起冲锋。
不过在后金高层看来,就这一六十八岁老头,怎么跟我后金天兵抗衡呀。
结果五天之内四地接连收复,连阿敏带来的援军都被打的大败,阿敏本人都被打成了重伤,差点回不去。
后金军队人都被打懵了,不是这咋一六十八的老头怎么这么猛?
你们大明的老头都是这样的吗?
崇祯更是上香祷告先祖。
这些战绩足以说明孙承宗绝对不是等闲之辈。
而现如今穿越回来的朱旭自然也是第一时间想到了孙承宗,袁崇焕如今羁押在诏狱,关内能扛鼎之人孙承宗必然算是一个。
也只好让他去解决如今的残局了。
于是朱旭立马传诏孙承宗让其进宫。
午时时分,孙承宗应诏入宫。
当孙承宗至太和殿时,迎面便看见了立于殿外的王承恩。
于是便向前拱手道:劳烦王大人通报了。
王承恩轻微颔首,转身便进去了。
随后便让孙承宗前去觐见了。
孙承宗进殿后,拜道:“老臣参见陛下。”
“孙爱卿免礼。”
“多谢陛下!”
打过招呼后,孙承宗立在原地等待皇帝发话。
而后一旁的王承恩取出提前拟定好的圣旨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昔承宗任两朝帝师,戍辽东,御贼寇,辽东安,实乃国祚之栋梁,如今国朝动荡,外贼横行,朕欲安定天下,孙承宗入阁,赐大学士。”
孙承宗连忙跪拜:“臣叩谢圣恩,必定铲除外贼,不辜负陛下之重托。”
这饼也给了,任务也吩咐了,接下来就是到了该办事的时候了。
但是朱旭不可能真只给孙承宗二十几人便让他直出京师。
虽说历史上成功了,但是万一自己穿越过来改变了什么,孙承宗死在了攻打后金军的路上,自己连哭都没地方哭了。
毕竟孙承宗德高望重,并且十分有能力与政治远见,日后还得靠他扭转乾坤,可不能出什么差错。
随后皇帝便给孙承宗调配了500锦衣卫随同他一起出城了。
傍晚时分孙承宗任大学士平乱的消息便传了出来。
这在朝臣中还是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虽说这个时候临阵任将,有找背锅侠的嫌疑。
但是依然有人欢喜有人愁。
因为孙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