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完早饭后,老支书带着初晨她们三个人到村里大槐树底下集合。
陕北的地貌,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即使现在是炎热的夏天,附近能看到绿色的地方也是极少极少。
老支书在村里的威望很高,只要是在路上碰到的,就会停下来和老支书打声招呼。
“呦,保国叔,这么早就起来了?跟在你后面的是刚来的知青吗?女娃娃长的可真俊。”
陕北的衣服多以灰黑等深色为主,面前的大婶穿着一件深棕色的衣服,可能穿的时间长了,上面的花纹已经浆洗的模糊不清了。
初晨虽然不知道这位大婶说的是什么,但是能听出来是夸他们的话,她们几个就冲大婶笑笑,表示自己已经听到了。
“这是你老根叔的婆姨,在这里呆久了,你们就熟悉了。”
“婶子好。”初晨,他们三个人笑的打了声招呼,几个人边说边走,很快就到了村中央的大槐树底下。
这棵槐树可能是村里最大的树,树冠非常的大,树底下有一个大的磨盘,方便这里的人乘凉。
槐树底下或站或坐有八九个人,穿着文明衫,有的口袋上还别着钢笔,一看就是刚刚下乡的知青。
“老支书过来了,吃早饭了吗?”走上前的是一个30出头的汉子,和老支书的打扮差不多,头上绑着白头巾,粗布上衣,黑长裤,裤腰上系着一个长长的棉腰带。
“吃过了,吃过了,你们几个女娃娃过来,这是我们平成大队的生产队长,刘有田同志。”
“队长好。”
生产队长看起来有些严肃,也可能是因为面对女同志比较紧张,声音有些干涩,“欢迎你们来到平成大队参加工作,来到这里好好干。”
满妮儿和李彩霞使劲点头,来这里就是好好工作的,怎么也得做出成绩来。
“你们这些知青先聚在一起,好好聊聊,我跟你们生产队长商量一下,怎么给你们安排工作。”说完老支书就把生产队长拉到一边去协商工作了。
“你们几位是昨天刚到的女知青吧?我叫赵柯,是个山东人,比你们早下乡几天,欢迎你们来平成大队和我们一起并肩作战。”
这个叫赵柯的青年,看起来20出头,虽然不是知青队伍里面最年长的,但看起来是队伍里最有话语权的人,他穿着白衬衫,绿军裤,衬衫口袋里别着一支钢笔,一副进步青年的打扮,他的脸很白,初晨见了心想,不知道在经过长时间的艰苦磨练以后,他的脸还会像现在一样白。
“赵同志你好,我叫徐满妮,这是我妹妹郑初晨,我们两个是京市人,这位是李彩霞同志,海市人。”满妮儿见到帅气的赵柯眼睛一亮,不是芳心大动,是因为最近看到的人除了初晨和李彩霞,其余人都灰头土脸的。
小姑娘爱俏,都喜欢好看的人。就是旁边的李彩霞也暗暗有些懊悔,觉得刚刚没有好好表现,被满妮儿占了先机。
在一旁的初晨可没有想这些,拿人手短,老支书家的桃花主动劝她把志远交给她看着,让她先适应适应环境。本来初晨想拒绝的,转念一想,自己确实需要熟悉环境,再加上贸然拒绝像是不放心别人一样。于是就把志远放在老支书家里了,也不知道志远在桃花那里能不能待的住。
“京市人?你们见过天安门吗?是不是每天都能听到国歌的声音?………………”
一听满妮儿是从京市来的,赵柯旁边矮个子的小伙子有些兴奋,一连串的问了好多问题。
“罗子,矜持点,别吓着刚来的女同志。”
初晨倒没什么,李彩霞和满妮儿因为罗子突然的热情,有些不适应。
“没,没事,天安门我们见过,我们家离天安门比较远,并不经常能够听到国歌。”明白了罗子可能就是这样的性格,满泥儿笑着回答他的问题。
昨天和初晨她们一起来的两个男知青,李开平,韩先进,昨天在来的路上已经熟悉起来了,见到初晨她们过来了,就走过去和她们打招呼。
“几位同志,知青下乡的条件,老支书有没有和你们讲过?”初晨他们几个互相看了一眼,摇了摇头。
“咱们知青下乡粮食是由政府调配的,每人每月38斤,等我们参加秋收后,也可以从我们的劳动成果中获得粮食。”赵柯说。
初晨听后皱起了眉头,这点的粮食肯定不够吃的,十几岁的大小伙子,一顿就可以吃一斤多,更不用说还要参加那么费体力的劳动,先不说别人,自己还有志远要养,就算自己有空间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