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来,为什么人们知道艾纳香的作用,却没有去应用?
原因就是,那艾纳香割下来后,容易挥发。
不到一天,那草上的香气就没有了
香气没有了,那药效也就没有了。
所以,艾纳香才被限制。
人们使用,也是现割现用。
更谈不上做这个生意了。
曹云龙在卜中,知道有一种药草,能封闭住艾纳香的药效,让它慢慢地挥发。
这样的话,就可以制成药了。
而这种药草,就是流苏草。
曹云龙与老十九割了十斤流苏草。
回到了村里,曹云龙直接到了榨油房。
说起榨油房,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你要是以为是现在的榨油机器,那就错了。
听老人讲,曹家村形状像条龙。
村里头唯一的一间榨油坊在龙尾。
榨油坊枕溪背山,墙是土夯版筑的黄土墙,横梁由整根的大树组成,支撑起锥形的屋顶,椽子是杉木薄板,上盖黑瓦。
油坊内有四五个柴火灶台、一个水车石碾盘,一根水桶粗的榨槽木和一根吊在屋梁上四五米长的碗口粗的撞槌。
屋后溪流流过,水流从高处冲下,带动与石碾连接的一个水车不停地转动。
之所以有这个榨油房,那是几百年前建的。
榨油的工具换了十几套。那外墙塌了再建,建了再塌。
村子里的人,生活要食用油。
所以,他们会到五十里外的大山上,去采摘茶籽,
茶籽拿回来,需要榨出茶油来。
有茶油,才能炒菜做饭。
榨茶油一般在冬月开始,好赶在过年吃上新油。
榨油的人太多,需要抓阄排号进行。
榨油坊内终日热气腾腾,温暖如春。
又正是冬闲时节,还没轮上榨油的村民没事做,喜欢三五成堆聚到榨油坊里天南海北聊天吹牛。
油坊师傅各自忙着份内的事,有炒茶籽的,有碾茶籽的,包茶籽饼的,光膀子掌槌下力榨油的。
大人小孩除了喜欢来此凑热闹,更重要的是来取暖,因为油坊里炒茶籽、蒸茶粉不间断烧柴火,整个油坊从早到晚暖烘烘的。
到了榨油房,里面有师傅在等。
曹云龙根据药草的多少先备好几畚箕的干木柴,因为榨汁前需要先炒药草。
这药草不炒籽,直接炒草。
炒草在烘烤房一个锅里进行,须文火慢炒,因此灶塘火候的控制显得十分重要。
炒草要炒到香而不焦,多余水分焙去,就可倒入水碾槽里碾碎。
水碾是最吸引小孩的地方,因为看起来很有趣。
曹云龙小时候,总是看着那水碾发呆。
碾草的师傅先打开水闸,水流从较高的地方冲下来,落在水车叶片上,水车在流水的冲力作用下有节奏地转动,再通过一根长轴带动油坊里的碾盘嘎嘎地转动。
小时候,曹云龙与小朋友们看着,总感觉挺神奇的,无需任何人力,碾子就会不停地绕着碾槽转动,把槽里的油茶籽碾成粉。
碾烂的两种药草粉用撮箕收起来,倒进灶台上的大木甑里蒸,木甑上蒸气升腾,直冲屋顶,顶上的横梁给熏蒸得溜光水滑,仿佛镀了一层亮膜。
蒸过的药草粉,其油脂的流动性加强,黏度也更好,方便下一步包饼。
包药饼用的是一种铁箍,先在铁箍里铺打好结的稻草,倒入药草粉,光脚踩实,再用稻草包裹起来,最后箍成饼状。
包药饼的稻草选用当年收割的早稻稻草,草长且韧性好。
打稻草结需要技巧,药饼全赖稻草受力,打不好结药饼会散架。
厚度也要控制,饼做得太厚不行,影响出油率,饼薄了也不行,藏在铁匝里榨不干,同样影响出油率。
包饼师傅心中有杆秤,每百斤药粉包几块饼,每块饼榨干后重多少,他都一清二楚。
做好的药饼,十几个堆放在一起压实,在压实的过程中会有少量的药汁流出,压实后排放进榨槽中。
榨槽是一段巨大的樟木挖空后做成的。据《天工开物》中记载:凡榨木巨者,围必合抱,而中空之,其木樟为上,檀与杞次之。
可知做榨木的树材以樟树最好。
曹家乡的樟树多,现在曹家村三十里的山上还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