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楼了。”
父母、妹妹都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倪静问:“哥,你还要盖楼?”
“有这个打算。”倪栋自豪的说。
倪父、倪母不住的点头,儿子能做这么大的事是他们万万没有料到的,也是足以让他们骄傲、自豪的!
3、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心动科技公司的各项工作都在按计划推进。倪栋一直坚持“术有专攻、各有所长”、“人尽其才、各尽其责”,不喜欢在琐碎的事物上耗费时间和精力,不喜欢大权独揽、唯我独尊。
常务副总老沈负责公司日常事务,凡事由他和刘会计、秦律师商量着安排,基本上不劳烦倪栋。
蔡总,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为人正直,上上下下都很尊重他,分管所有生产部门,立川园区的项目建设工作也由他负责。
精细化工研究所成立后,新任所长隋海涛马上对实验中心做出调整,组建了研发中心、中试中心、化验中心和总务科,要求各部门厘清工作流程、明确任务职责,聘请肖志斌任副所长兼中试中心主任,老关任化验中心主任,鲁师傅负责总务科。隋海涛自己兼任研发中心主任,下设三个课题组,老隋和他的两个助手房超峰、皇甫天琪一组,老蒋和他的两个师弟尹小泉、王璐成一组,老关和一个新来的大学生郑贵生一组,各组的研发工作顺利开展。
蒋春明的主要任务还是项目部经理,负责联系有精细化工专利或是成果的科研人员,邀请他们加入心动公司的“孵化”体系,同时他要经常同纪思源保持沟通,了解那些介绍或是自荐来的项目市场调查情况,这是公司是否立项的关键。
倪栋的重心还是放在100m3聚合釜的研制上,随着30m3聚合釜的研制成功,特别是已经正常投入生产,他的信心也更足了!
说起这个设备,他可是花了很多心思,也付出了很多精力。那年在德州的经历让倪栋暗下决心一定要搞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合釜,为中国的科技人员争口气,决心好下、困难重重,虽然他收集整理过不少这方面的资料,可深入进去就发现难度太大,技术上的难题要一个一个的克服,更麻烦的是研制经费,倪栋估算全部下来得数千万,这绝非化工所和理工大能承受起的,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心中的梦想,一点点的做着、干着,终于有了自己的公司,而且公司的效益越来越好,这对他来说就聚合釜的研制工作就有了保障。
倪栋一开始就把目标定为生产高端树脂的大容量设备,其实只要达到一个就很了不起了,但是他认为只有同时做到才能跟国外装置同台竞争。他当时就分析出这不是单纯的聚合釜、而是一个完善的系统,从设备结构、助剂遴选、工艺条件、软件开发等都有非常高的要求,为此制定了详尽的计划。
倪栋用了一年多时间设计出了聚合釜,核心的地方有两个,一是要将大量的温压传感器安装在内置换热器的中空支撑架上,连接传感器的传输导线要通过支撑架内的空隙与聚合釜外的变送器相连,然后接入计算机控制系统,这样便可以精准、实时的掌握和控制聚合釜内温度、压力。可是聚合釜内的操作条件很苛刻,现有的传感器很难满足,于是通过张博联系的华科大实验团队用了大半年才研制出符合要求的传感器,同时聚合釜必须是搪瓷的,而内置的换热器支架及上面预留的开孔也必须做同样的处理,由于传感器的预留孔很小,搪瓷工艺很难保证不被堵住,倪栋和孙工想了很多办法,总算是圆满解决。
二是要改变现有的所有助剂一次投放、粗放混合的方式,通过对聚合反应进程的把控、将助剂尤其是影响接枝聚合的几种助剂分批次、多点位、多层面、适时精准的投放,让助剂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均匀的分散,同时产生作用,这样的结果是成品可以达到极高的聚合度,而且均匀一致、性能稳定,这都是非常困难的!
这个课题换做其他科研单位是不可思议的,直白的说就是不可能的,外方公司花费数千万美金、历时多年才完成,申请了一大批专利,令国内的科研机构和有关企业望而却步,倪栋之所以敢做除了信念的加持,还有就是他的身边聚集了一批各专业的优秀人才,像精通化工机械设备的孙工、干了二十多年pvc树脂的姜总等人,还有研制出高端pvc聚合助剂的隋海涛博士,精通自动化系统的康永祺博士,以及率先完成小试的韩丽娟博士,有了这些人的参与,倪栋才能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达到胜利的彼岸!
100m3聚合釜的设计图年前就交付给制造厂家,釜体及附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