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还是送到一个外来的孩子那里读书,这能行吗。
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这个外来的孩子还是个童生,这可不简单,十二三岁就是童生了,这才知道之前小瞧了这个孩子了。
又听说杨恒的束脩并不高,镇上念书一月需要一两银子,而杨恒每个月只需要五十文,好些人动心,想把儿孙送去。
里正深知读书的好处,把自家的大孙子和二孙子都送去了,并不求能考取功名,想着读些书念些字日后镇上找个轻松的活计干。
里正的两个孙子都和二根差不多大,杨恒也就全部收下了。
这样一来,来念书的小孩子就多了,杨恒站在的棚子坐不下。许老三想着村里没有学堂,回家和半夏还有许老爹商量想办个学堂。
半夏和许老爹等人都很赞同许老三的想法,说干就干先是找到杨恒商量一番学堂需要什么。再去找里正在村里找了块地许老三出钱搭房子。
村里人听说许老三出钱要在村里办学堂,都来打听这每个月的束脩是多少,怎么样才能进学堂读书。
许老三想了想,把束脩定在每个月五十文,没有钱的也可以用粮食和蔬菜瓜果代替。这样一来,家里不是特别穷的都能把孩子送来启蒙。
不过,有些人却觉得读书并没什么用,而且就算启蒙的花费少,可是往后笔墨纸砚地花费并不少,并且前些日子才遭了水灾,家里能拿出余钱的并不多。所以就算许老三降低了束脩,把孩子送来启蒙的,也没有多少人。
前前后后除了里正家的两个孙子,还有三个孩子送来,加上二根一共就是六个孩子。
之前搭的棚子还剩余一间,这六个孩子就暂时在那个棚子里念书,三妞和珠珠混在里面听课。
既然要办学堂那就要修好一些,许老三和半夏一商量一咬牙把家里的钱拿出来买材料。半夏计划找个大点的地方,先修上四间屋子,两间大一些是学堂,两间小一些杨恒兄妹可以搬进去住,也是日后先生的宿舍,想了想后又搭个小些的厨房。
等以后来念书孩子多了钱也充足了,再盖房子起来也可以。
许老三让许老爹找了三四个会泥水匠活的人,一天十五文的工钱,每天中午一顿饭。
许老三和半夏都不是拖拉的人,说干就干,材料很快买了回来,许老爹那边也把人找齐了,是村里的朱老三和他的堂弟朱二水,还有一个是田七柱,这三个人都是干这个的一把好手,而且田七柱的孩子田大春也在学堂念书。
许老三修学堂是给许家争脸面的事情,也是对许家有好处的,许家几个亲近的亲房族亲也来帮忙。
“伙计们,这学堂是娃娃们读书的地方,一定要修结实了啊。”动工这天,许多人都来瞧热闹,许老爹笑得合不拢嘴。
“许二叔,你家老三真能干啊,你啊享福了。”
”哪里哪里,这都是为了村里的娃娃们。“许老爹摆摆手,嘴上谦虚,心里可高兴听这些话了。
“你放心吧,叔,肯定修好,我儿子也要在这里读书咧。”田七柱双手撑在锄头上。
时辰一到,三个汉子齐齐动手正式动工了,那边许老三也去找到木匠,定了几张桌凳,日后搬到学堂。
半夏出门时交代了周氏对朱老三他们不可吝啬,毕竟做的可是体力活。周氏一大早就去果园抓了一只大的公鸡,顺便捡了几个蛋回去存着。
许伯娘一早就来帮周氏,妯娌两个人直接在学堂外的空地上搭起来个灶头,直接把锅架在上面炖起了鸡。
知道中午的伙食这么好,几个汉子也不偷懒,可着劲儿地干活。
等吃饭的时候,周氏也大方使劲儿给他们舀鸡肉吃,看得一旁的许伯娘心痛。几个汉子在一旁吃得满嘴流油,打呼鸡肉真香。
其实周氏的手艺并不好,只是他们太久没有吃上肉了,还能敞开肚子吃那自然是好吃了,就是用充满鸡香的汤蘸馒头吃,那也是把手指嘬干净了的。
念着许家的大方,大家伙干活就没有偷懒的,等月底这天,趁着休息半夏来瞧的时候,学堂已经有模有样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