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妞上手很快,比林氏当初还要快些,隔了一日就随着半夏去了码头。和客人也能大大方方地说话,半夏也不操心。
学堂那边已经完工,许老三定好的桌凳也做好了,收完摊后许老三边去拿桌凳,用牛车拖回去,半夏她们就跟着步行。
许老三直接把桌凳拉到学堂那边,半夏也给朱老三三人付了工钱,一共四百九十五文。朱老三拿到工钱就给朱老二和田七柱两人。
本来第二日那几个孩子和杨恒就要搬进学堂上课的,可是许老爹和周氏为了有个好兆头,便挑了个宜搬迁的日子,这两日孩子们就还是在棚子里上课。
半夏觉得学堂应该有个名字,一家人商量下来就干脆叫“许家学院”,一看名字就知道是许家修起来的,一目了然。
许老三找了个木板让杨恒在上面写上“许家学院”,拿去木匠那里让把木匾刻出来。
到了许老爹选好的日子这天,半夏她们没有去码头,一大早就去学院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等着杨恒和学生们搬进来。
朱氏把桌凳擦得很干净,林氏把许老三买回来的笔墨纸砚摆在桌子上,整整齐齐得,让人看着就高兴。
村子里知道今天是新学院搬迁的日子,都来瞧热闹,都挤在学院门口,这可是村里第一个学院啊,半夏见状干脆把门打开,让人都到院子里来。
修学堂的时候就想好了,学生们不能光念书,还得强身健体,所以学院前修了个大院子,让孩子们玩耍,四周留了一圈地,准备在里面种些花草进去。
“这院子可真大。”田七柱的媳妇儿王氏扶着她婆婆,站在院子中间左瞧瞧右看看。
“那可不,也不看看谁修的。”田七柱说着骄傲得挺起了胸膛。
“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房子,我的乖乖,这可得花多少钱,许家这是发了啊。”马氏一副没有见过世面的样子。
王氏看了她一眼:“那也是为了村里的孩子。”
周氏走进来,马氏她们立马围上去,又是一顿夸,可让周氏赚足了面子。
没多久许老三和杨恒就带着几个孩子过来了,杨恒带着他们进了屋子。孩子们看着新的屋子和桌凳还有桌子上的笔墨纸砚都很兴奋,不过也很听杨恒的话,挨着挨着入座,一点也不乱。
“这个混小子,在家那么皮,在这儿就这么听话。”王氏看着自己的儿子田成山,那是一个又气又爱。
“在你手上和在先生手上肯定是不一样的。”王氏婆婆拍拍她的手。
婆媳两个怕打扰田成山和其他孩子,看了一会儿就准备回去了,走前还拉走了田七柱。
里正媳妇也在其中,看自家两个孙子,觉得自己的孙子怎么看怎么聪明,都能想到以后孙儿做大官的场景了。
另外两个孩子一个是村头姓杨的一户人家的孩子,杨恒给孩子重新取了个名字,叫杨一鸣。杨一鸣的父亲是编草鞋为生的,他的母亲见他父亲卖草鞋受尽了白眼,咬咬牙就把杨一鸣送来念书来了。
剩下的一个孩子则是里正弟弟家的孙子,名叫丁昆,在家是个谁都管不住的小霸王,是这几个孩子中长得最壮实的。
三妞和珠珠也坐在里面,不过两人坐在一张长得桌子上,这是许老三专门给两人定制的。其他学子的都是一人一张桌子。
为了不影响孩子们上课,许老三和半夏把村里的人都劝走了,他们也跟着离开回家了,反正中午下学了自然也就回来了。
才刚歇了口气,许老爹的堂弟和堂弟媳来了,还带了两包菜干来,周氏一看就知道是有事登门来了。
自从见识到了许三婶的无理要求后,周氏对于这些平时不上门的亲戚打心眼儿里不待见。不过,好歹也是许家本家的人,关系也隔得不远,也只好笑脸相迎。
“弟妹今天来是有啥事儿。”周氏也不兜圈子,直接问肖氏。
两人虽然是堂妯娌,不过肖氏平时很少喝周氏打交道,第一次来求周氏还有些不好意思。不过想着自家的孙子,还是只好厚着脸皮了。
“四嫂子,是这样的,我想把我家二孙子送去学院念念书,我想着这也是给许家争光的事情不是嘛。”
肖氏和周氏两人的丈夫是堂兄弟,当年他们父亲没分家的时候,按照排序许老爹排老四,所以周氏也就是四嫂。
周氏一听原来是这个事,想念书之前咋不把孩子送来呢?
肖氏之前也不相信许老三能把学院修起来,也不相信一个半大的孩子能把她孙子教好,并且还是在那种简陋的棚子里。
这眼睁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