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的事情告一段落后,许家就没什么大事儿了,每天按部就班的过日子。该去看地的看地,该摆摊的摆摊。
新孵出来的鸡鸭周氏把它们全部放进之前空出来的猪圈里,养些日子再放到竹林和果园去。
眼看着三妞和许章华要下学了,周氏去地里摘了新长出来的菜后就直接去学院了,之前都是杨恒把两人送回来的,最重要的是送三妞。许章华毕竟是男娃,而且从小在村子里瞎跑长大的。
到了书院周氏等了一会儿,两人才出来,三妞和珠珠道别后才依依不舍的跟着周氏走,把周氏看得好笑,明明每天都在见面,还是这么舍不得。
三婆孙回到家连忙煮饭,这时候家家户户的屋子上空都上扬着袅袅炊烟。二妞不在家二房的午饭就是林氏做,就做她和许老二两个人的,也没有什么大事,就当活动活动了。
自从去书院念书后,许章华比以前懂事多了,特别是书院来了许林山之后更努力了,不过也记住许老三说的劳逸结合。
吃过午饭,三妞跟着大妞屁股后面转,许章华玩了一会儿后自己就去复习上午学习的功课去了。
周氏歇了会儿就出门扯草了,反正家里两个小孩子有林氏挂着眼呢,也不怕什么。
下午些时候半夏她们回来了,许老爹牵着牛出去吃草。
二妞回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看林氏,林氏这次怀孕和之前怀二妞时不一样,那个时候家里穷没有吃的,林氏瘦得只剩下皮包骨了。
现在家里日子好了,二妞隔三差五带好吃的回来给林氏,林氏我不用操心家里的日子,长得自然好。
“来,大妞二妞,我来教你们做月饼。”半夏边说边进厨房。
大后日就是中秋节,半夏想着做些月饼拿去卖,听到又可以赚钱了大妞和二妞跟在半夏身后。
厨房里三人干活干得热火朝天,大妞和二妞手巧没多久就学会怎么做月饼,还做了各种好看的样式。馅儿也是各种的,半夏做了芝麻花生的,还有水果的。
大妞和二妞也学着做了,然后端出去给大家尝尝,大家都觉得好吃。
第二日一早大妞开始做月饼,每种口味的一样做了二十个,总共六十个,让大根拿去试一试。
“大根,今日给我来一碗豆花。”
大根挑着担子走进隔壁尖山村,就被叫住了。大根经常来这个村子里卖东西,和村子里好些人家都熟悉了,叫住他的是村里的里正姓杨。
杨里正十天半月总会买两次豆花给家里的妻子和小女儿吃。杨里正总共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大的女儿已经出嫁了,还有个小女儿比大妞大一岁,儿子比许章华大几个月。
“对不住了杨伯,今日我没卖豆花,是月饼。”
“月饼?”杨里正问。
大根点点头:“是,这不要中秋了吗,家里妹妹做的,我试试,样式好看口味也多,送礼最为合适了。”
说着大根把布帘掀开,一样拿出一块大妞提前切好的给杨里正尝尝,杨里正也客气接过,尝过之后便问大根价格。
“三文钱一个,五文钱两个。”
杨里正想着中秋要回来妻子的娘家看望老娘,这月饼比自家做的软,而且更好吃,便一共买了四个。
大根手脚麻利地给他包起来,接过钱又说了两句便往镇上去了。
“你哪里来的月饼?”
杨里正把东西拿回家给老妻,让拿出两个自家吃,剩下的两个收好给老娘带回去。
吃下一口月饼,杨里正才慢慢说:“大根那小子来村里卖的。”
“是大根那孩子?”杨里正媳妇儿叶氏一听是大根就高兴的问。
杨里正笑着点点头,看了一眼房里的女儿,悄对叶氏说:“我看这孩子挺好的,咱们还差个小女婿呢。”
叶氏也心动,也觉得大根这孩子踏实想撮合他和自己的小女儿,不过这种事哪里女儿家里先去说的。
“我听说许家修了个书院,而且大根的弟弟也在书院念书,他家地也多,大根也有这营生的本事,咱们看中了就要先下手啊。”杨里正说。
叶氏一想也的确是这样,两口子商量后,决定中秋后找媒婆先去许家说说。
大根自然不知道杨家的打算,挑着担子去了一路走到镇上西街,在西街沿街叫卖没多久就把月饼卖完了。
大根卖完后挑着担子去了码头,在半夏那里混了一顿午饭吃,然后跟着一起回去了。
一回到家就把卖的钱给大妞平分了,一人分了七十多文。下午二妞也加入做月饼中,做好的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