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几天都在清理积雪,里正这几日焦头烂额得,一边要注意住进书院的那些人,一边还要发动村里的青年小伙去清积雪。
看着这个情况,半夏干脆把悠然居关门了,反正临近过年,做主连城里的所有的铺子都关了门,多给了伙计们一个月月钱,当作过年红封了。
伙计们拿着钱把铺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又放上了写着过了年开门的时间,然后收拾了番都各自回去了,许老五他们也陆续从铺子上回到村子里了。
带着一大车的年货回来,回来的那个晚上都在老屋里吃饭。
“我们回来看见书院里咋住着人呢?”杏娘问。
“村里好几家的房子都被雪压坏了,暂时住在书院里。”半夏抱着孩子。
天气冷,五根被裹得严严实实得,半夏抱着他坐在火炉旁边,这火炉是许老三让人专门给许老爹老两口做的。
杨茹娘一听,也有些担心住在杨家村的杨里正他们,也怕他们家房子有什么问题,杨家的房子有些年头了,都是杨里正爷爷那辈修的了。
大根和杨茹娘的关系亲密,一看就知道她在担心什么,便决定明日带着杨茹娘回去看看,住上一晚,下着雪路不好走天气又冷,就不带上孩子了,等天气暖和一点再带孩子去。
第二日大根与朱氏说过一声后就架着车带上杨茹娘样杨家村去了,还装上了半车年货。
没有事情可以做,半夏就带着孩子们在家,许老三也没有往山上去了,也在家陪着半夏和孩子们。
许老三每日教四根念书写对联,半夏看一边看孩子一边教三妞和四妞剪窗花和福字。写好的对联和剪好的窗花还有福字让月儿爹给许老爹和许老大他们每家送去一副。
“太太,门外有人说是从省城秦家来的。”刘嫂还在厨房做饭,听到外面有敲门声就出去看。
半夏一听连忙让刘嫂把人带进来,自家认识的省城秦家就只有州同大人家一家,自然不敢耽误。
刘嫂出去把人带进来,一共来了两人,半夏认得前面的那个人,是秦家的官家。
“秦叔,可是秦老夫人有什么事?”半夏问。
“许太太,夫人吩咐我们来给你与许举人送年礼来了。”说着便示意让后面的小厮把东西放下,然后又拿着两个盒子,看样子有些贵重。
“这是我家夫人给大姑娘买头饰时,给两个姑娘挑的。”
秦家的大姑娘是秦大夫人的第一个孩子,比三妞大上五岁。
年礼都让管家亲自送到家里来了,半夏自然也不会拒绝了,高高兴兴的接下东西,并把三妞和四妞叫出来,当着管家的面把盒子打开。
三妞的是珊瑚手串,成色看起来很是不错,四妞年纪还要小些,便是一套头花,样式也是镇上和县城没有的。
三妞和四妞各自拿着自己的东西向秦管家道谢。半夏又留管家和两个小厮在家吃饭再吃,三人怎么也不肯,秦管家推脱还有事情要做,半夏也就不在留,而且每人给了个荷包。
等人走后,半夏一一看过送来的东西,不是很贵重,也符合许家人的地位。半夏让刘嫂把东西放进库房里,也回房去想该给秦家回什么样的礼过去。
想着秦家什么也不缺,送钱两家的关系也没到那个程度,于是挑选一些不常见的山货让月儿爹送过去。
转眼就是除夕了,今年除夕也就只有许家才是最热闹了的了,村里其他人又几家欢喜几家愁呢?
年节一过虽然没有下雪了,但是感觉比之前更冷,过了年半夏才听说村里有两个老人生了病没能活到年后死了。
不过,那两家和许家的关系很远,可以说一点关系也没有,也就不用去了。只是周氏听说是因为没钱治病,活生生把病拖严重了死的,不禁道可惜了。
一开了春,田野和山上的草和野菜开始疯长,半夏第一件事就是去悠然居开了门,让马氏她们把悠然居里里外外的卫生都打扫了,只等着接待新客了。
然后去了一趟果园,樱桃花已经陆陆续续开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了啊。
许老五和大根他们也出发前往城里开铺子了,许老三和杨恒这边也打算着书院开学了,不过书院里还住着那几户人家呢。
许老三去找了里正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为了让那几户人住着书院不开学,毕竟孩子们读书可是村里的头等大事。
里正也为这个事情愁呢,但是愁也没有办法啊,必须得搬出来,另外寻住处啊。里正便和许老三商量着,让他们再住上几天,先在村里搭棚子让他们暂时住下,等房子修起来后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