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权路颠峰:伟大复兴 > 第346章 持续实地考察

第346章 持续实地考察

由东向西,从高新区的最东边上的雪佛兰车厂出来后,沈旭东一路考察起其他企业。

越往西走,离高新区的中心就越近,企业和工厂也越来越多。

沈旭东掏出了提前准备好的国营企业名单,打算好好考察一番来之前比较重点关注的企业。

第一家就是宁州电池厂,跟保城电池厂与华升集团最初合作的电池厂不同,华升集团目前子公司的电池厂制造的主要是蓄电池。

而这家五十年代成立的宁州老牌电池厂做的主要是干电池,也就是日常用的最多的五号七号电池。

电池厂地方不大,员工三百来号人,主要的电池在省内小有名气的品牌,“双鹿”。

不过这家企业哪怕之前再红火,如今也已经走到末路。

沈旭东带着几人进去时,也是由该厂的厂长带着参观。

厂长姓陈,年纪五十来岁,身高倒是不矮,约莫有一米八出头。

反正跟沈旭东走到一起时,隐隐的比他还高出一些。

带他参观起车间时,其实与其说是车间,不如说是手工作坊更为合适。

一个车间,共两条产线,每条产线五十来号人。

“沈主任,咱们的干电池每一节都有二十三道工序,一共三个车间,一天共能生产10万节干电池。”

沈旭东对于这个速度没有概念,不过问起陈厂长国际上目前生产电池的速度,尤其是日国那边工厂的速度,在得知每条半自动化的产线一分钟可达200节后。

他算是清楚两国之间的巨大差距,人家一条半自动的产线撑死10个人,一天就有十多万节,他们三百来号人的一个厂一天干下来累死累活也就这个水平。

“沈主任,其实咱们厂的电池产量是一方面,就是现在国际国内大都是以碱性电池为主,碳性电池已经开始落伍。”

沈旭东眉头一挑,“两者有什么区别么?”

“碱性电池的电量一般都是碳性电池的三到五倍,甚至工艺好的能到六倍。我们厂您看下来也清楚,也没什么搞研发的人才,只能生产碳性电池,要不是还有宁州本地市场,怕是更加撑不下去。”

陈厂长对于厂里的困难以及技术上的落后直言不讳。

“我们厂去年利润一年才堪堪6万多人民币,也就是还能发得出工人们的工资才勉强撑着。”

“我跟厂里其他的同志谈过,想从日国引进一条碱性电池的半自动生产线。不过初谈后,那边要价五千万人民币才肯出售,并且咬死了价格。”

"而我们厂满打满算都不值五百万,但要是没新产线,不光产量上不去,连产品也实在落后,算是陷入死循环了。”

沈旭东一边看着厂里的车间工人的奋力生产,一边听着陈厂长讲述厂里的经营情况。

慢慢对干电池行业有了部分粗浅的了解,他记得后世国内最出名的干电池品牌“南孚”。

打出的那句家喻户晓的“一节更比六节强”的广告,如今听陈厂长这么说后,怕也不是什么真的聚能环,而是碱性电池与碳性电池的差距。

宁州电池厂看样子经营问题不大,就是目前陷入了死循环,一边没技术没产量,一边又没钱引进技术。

跟他天门县遇到的企业不同,天门县的部分企业比方说棉纺厂,更大的原因还在臃肿的管理层上,占坑不干活拿工资的太多。

宁州电池厂这方面看样子问题不大,毕竟三个车间他都看了,厂里总共也就三百来号人编制,几乎都在车间干活,不存在这种问题。

如今经营不下去的原因,单纯就是厂里从五十年代开始就没重视过新电池技术的研发,并且也没改进过生产工艺,一如当年的手工作坊。

愣是到了现在才想着引进新技术,只不过如今一点钱都挤不出来了。

小姜拿着笔记本,在他身后帮着做笔记,反正最近是要将沈旭东走访的每家工厂以及问题一个个的记录下来。

方便之后对各类企业做分类,以及沈旭东做最终决定调整。

转了一圈,了解了具体情况,跟着陈厂长来到厂门口,准备离开。

“陈厂长,你们厂里目前的情况,我这边基本了解了。咱们高新区即将要作为改革的试点,绝大部分的企业可能都面临改制,甚至可能是“民营化”的情况。”

“咱们厂我觉得整体情况还没那么糟,就是该引进产线的就引进,哪怕价格高但学习和研发不能落下,起码引进后能吃透人家的技术,做到复制与改进。”

沈旭东说到这儿也顿了顿,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