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的短板得到解决。
虽说龙国地面上的一些行业,比如智能汽车,还在受到芯片荒的困扰。
但太空开拓领域,基本不受影响,恢复到了此前的增长速度。
到9月中旬。
在月星上从事采矿业及配套服务的人数,突破了100万,每天都能挖出上千万吨的各类矿石,已经可满足龙国对各类矿物资源的需求。
尤其是稀土、钾盐、金属铬等资源,更是供大于求,导致价格大幅下跌,不得不减少开采,或大量的存放在仓库里,等价格高了再出货。
另外活跃在太空中的龙国人,也增加到了50万以上,他们有的是太空工厂的工人,有的是运输飞船驾驶员,有的是太空维修工,还有的是空间站里的宇航员——从事职业数以百计,有的是长期逗留,有的是每周工作五天,还有的每天都会回到地面,构成了一副天地间的繁忙景象。
而为了维持这充满生机与繁荣的景象,到9月中旬,星云集团再接再厉,又发射和部署了多套‘聚光镜+太空发电站’能源系统,数量从此前的13套,增加到了20套。
总的太空发电功率,达到了3亿KW之多!
这是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约等于龙国总用电功率的1/4。
但是在发电成本方面。
虽然如今的龙国,使用了不少超导电缆,明显降低了电力传输的损耗,许多地方的电价,降低到了4毛乃至3毛5的程度,降低了百姓们的生活成本。
但电价想要降到3毛左右,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电力系统的员工都有数百万之多,这部分的开支不可能降低。
星云集团的太空能源,最主要的成本,则是硬件基础的投资,人力成本可忽略不计。
即主要的成本,是聚光镜、太空发电站与能量中继卫星这些设备。
而对现在的星云集团而言。
一台聚光镜的制造成本,大概是50亿。
太空发电站的成本也是50亿。
小型能量中继卫星的成本不超过5亿,若配套使用十颗,也就50亿不到。
全部加在一起。
总成本不超过150亿。
又以每套太空能源系统,1500万KW的有效发电功率,以及每度电5毛的售价算。
只需百天左右,就能收回全部投资,后面都是利润。
堪称超级暴利行业。
不知道让多少人眼红嫉妒。
星云集团也可能是唯一一家,能从极其火热的太空开拓风口中,攫取到可观利益的企业,其他公司大多是靠烧投资人的资金维持,短期内看不到盈利可能。
没错。
涌入太空开拓这个风口的公司们,除极少数的幸运儿(比如挖到了高价值高品位富矿),基本上都不赚钱。
一方面是因为前期投资太大,随便买一些挖矿设备,租用太空运输飞船,还有购买宇航服、维生系统等,最低投入门槛都是百亿级别。
其次,要把月星上的矿石送到地星表面,平均每吨要消耗大概1万度的电,即5000块的用电成本,看起来不是很高,但地星上,龙国购买澳鼠国的高品位铁矿,价格也就2000块/吨的样子,这还是包括运费的到岸价。
与之相比。
运费就要5000元/吨的月矿,性价比就不是很高,即便月矿的开采成本更低。
怎么办?
如果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哪怕投资人的热情能维持一段时间,还有几十万亿的热钱可以烧,但久而久之,投资人的头脑会冷静下来,热钱会烧完,届时又是一地鸡毛。
不过现在还早,也不会考虑那么远的事情,何况几十万亿热钱,足够烧好几年了,现在只要埋头卖力的干就完了。
即便如此。
在星云集团的太空能源,达到了3亿KW级别时。
叶云明便让人发布了一则公告,宣布推出了两条降价措施。
一是超导材料的出厂价格,从每公斤5000元,降低到每公斤3000元,降价幅度达40%,从而降低许多行业的制造成本,降低诸多超导产品的价格。
二是星云集团的太空能源,执行第一次降价,电价从5毛/度降到3毛/度,降价幅度也是40%,从而降低各类太空开拓活动的成本,减轻一些经营压力。
而这只是第一次电价下降。
随着各方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