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浮沉,皆在历史的长河中洗礼,而蒙古人从草原到中原的历程,更是波澜壮阔,犹如凤凰涅槃。那时的蒙古部落,如同落日余晖中的蒹葭,分散在茫茫草原上,等待着统一的号角。
远在辽金两朝交替之时,蒙古部落已在北草原上独领风骚,各个部族之间战争频仍,人民渴望统一。于是,成吉思汗这位天骄人杰,凭借过人智谋和果敢胆识,为天下破碎,横戈跃马,将蒙古各部统一于鞍下。此后,他的子孙们踏着他的足迹,凭借刚毅和勇猛,跨越山河大海,以铁骑踏平人间万国。忽必烈建立起了占据中原的大元帝国,这个时代,被历史学者称之为“蒙古世纪”,标志着中原归于蒙古的凤舞九天之时。
然而,风云变幻,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并没有持续下去。朱元璋,这个来自江南的平民英雄,以农民起义军的身份,崛起于纷乱时世,如春雨润物,唤醒了沉睡的中华。他以锐意改革,顺民心,得天时,击败了元朝,使之享受国百年,再归漠北沙尘。
尽管元朝在中原的王朝覆灭,但北元政权仍在草原上延续。他们在蒙古高原上生存,曾经的繁华已然不再,但仍然矢志不渝,继续保持自己的统治。公元1368年,蒙古贵族被明朝的军队逐出中原后,自身却陷入内斗之中。他们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大部落,各自占据一方,朝野烽烟,腥风血雨。其中,兀良哈部族与明朝相互进行马市贸易,以求生存,他们如鱼得水,在开原和广宁这两个地方建立了牢固的地位。
而瓦剌和鞑靼则陷入争斗之中,这场无休止的战乱成为了明朝北部边境的燃眉之急。明朝应对此危机,采取了筑九边的策略,企图保持边境的稳定。然而,冰冻三尺,解冻非一日,战乱的影响并没有因此消退。到了明朝的中叶,蒙古贵族达延汗崭露头角,成功地统一了各蒙古部落,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局面。他将蒙古划分为六个万户,左右翼各占一半,以实现有效的管理。
在此之后,达延汗的子孙们开始执掌各个万户,其中以察哈尔万户最为显赫。然而,历史的洪流中并不缺少突破和变革。明朝晚期,土默特万户的俺答汗在西方扩张,掌控了青海,并进一步向西藏和西康地区派遣军队。他同时向东发展,收复了朵颜卫,逼使察哈尔部迁徙至辽东。而与此同时,努尔哈赤兴起,他与蒙古各部的矛盾日益尖锐。
公元1619年,后金的天命四年,厉兵秣马的后金军在铁岭之地,遭到蒙古喀尔喀五部贝勒宰赛父子、札鲁特部的巴克兄弟,以及科尔沁部的明安之子桑噶尔寨的伏击。然而,三股力量表面强大,却宛如纸糊的防线在后金军面前不堪一击,大败而归,宰赛父子等人纷纷被俘。不久后,察哈尔部的林丹汗亦向后金发出严厉的警告,声称他们作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裔,若后金继续西向广宁发展,将立刻采取行动阻止。然而,后金的强大,却让林丹汗开始焦虑,他开始着手统一蒙古内部,以应对可能的危机。
时至1625年,察哈尔部向科尔沁部发起了攻击,科尔沁部在战火中焦头烂额,只得向后金求援,因此科尔沁部转而倒向后金,与察哈尔对立。翌年,努尔哈赤在宁远战败,此时喀尔喀的巴林部乘虚而入,企图对后金进行打击。然而,经过一番休整后的努尔哈赤并未就此退缩,反而亲率大军出击,一鼓作气,攻打巴林,斩杀其酋长的侄子,并追杀炒花,获得丰厚的战利品。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此时努尔哈赤在宁远遭遇挫败,各部对后金的遏制原本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然而,喀尔喀部恐惧察哈尔部的威胁,竟未能与之联手,也未能与明朝形成同盟,反而被后金所败,这不禁使人唏嘘不已。
在皇太极即位后,后金的版图已经扩展到整个辽东。此时,原本属于蒙古诸部的开原、铁岭、广宁、辽西等地,也已经落入了后金的手中。这在当时对蒙古形成了很大的压力,使其与后金的关系更加紧张。
相较之下,明朝却采取了与蒙古友好的政策。他们实行“以西夷制东夷”的策略,加强了对蒙古的联系,并增加赏赐,以此吸引蒙古与后金对立。然而,蒙古内部的局势却在此时发生了巨变,这就为皇太极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会。林丹汗,一个有野心、想统一蒙古的领导者,却在自己的暴行中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他在统一蒙古的过程中,过于残忍,引起了部下的激烈反抗。他在攻击科尔沁部失败后,选择转战西方,攻打喀尔喀、喀喇沁和右翼土默特俺答汗后裔等部族。但是,这使得蒙古的内部矛盾更加激化。
短短两月后,天命十一年十月,皇太极显现出强大的政治智慧和统治能力,他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