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冯母和米微微带着适合孕妇用的补品来姜府看阿末。米微微踏进姜府,还是会有小小的不适感,不过想着或许以后都不用再踏进这里,她又有些释然。若水院的一切,终究成为了过去,随着冯未未一起埋葬了。
和阿末道了别,米微微就在冯府安排的马车和人手保护下前往了永州。
姜钦佑听阿末说起这个消息时,心里除了愧疚,不再有以前的怅然。他请祖父给永州知州送了信,让他帮忙在当地关照米微微和他的米家爹爹,也算是尽了份自己的心意。
月底,朝中传来了好消息,姜钦佑的父亲姜林从御史中丞升上了御史大夫,成了从二品的高官。而他今年不过四十三岁,还有很长的官路可以走,前途不可谓不远大。
好事成双,次月中姜家从吏部收到消息,大伯一家也要从江南回京了,大伯调任了京城府尹一职,正三品。
一时间姜家的门庭更加热闹起来,连已经出阁了的姜钦伊都连着回家好几趟。她丈夫和冯朱朱的丈夫三月都刚中了进士,如今同在翰林院任职。
说起来,阿末的弟弟冯来来今年也十六岁了,去年就成了少年举人,这一科年纪太小,学问也还不够,三年后冯父才准备让他下场。
这日晚上,姜钦佑细细的和阿末说大伯一家子的人和事,阿末听了只觉得头疼,连连撒娇不想听。
没办法,大伯和公公比起来,实在是太能生了。姨娘好几个,一共有四儿四女。
除了已经在江南任上嫁在当地的两个庶女,和随丈夫去了任上的嫡长女,光这次要一起回京的就有姜钦佑的两个堂兄一家、没成亲的四弟四妹两个,还有大夫人和三个姨娘。
在阿末撒了娇耍赖不听之后,姜钦佑倒是也没有勉强,哄睡了她自己起身画了张图压在阿末的小书房书桌上,让海棠白天提醒阿末看看。
白日里阿末看了姜钦佑画的图,倒是清楚了很多。
三个姨娘,两个是通房丫鬟孙氏和海氏分别生了孩子后转正的,回来的大堂哥是孙姨娘所生,海氏生了大小姐,孙姨娘又生了三小姐,两个庶女都嫁在了江南,不会随行。
剩下的姨娘是个小官的女儿,姓王,生了四少爷,今年十七岁,还在读书。
而大夫人何氏生了二堂哥,二小姐和五小姐。二小姐已经嫁人随丈夫一直在任上未归。所以阿末还没有见过。而五小姐今年才十五岁,因为是府里这一辈最小的,又是嫡出,所以脾气有些骄纵。
大堂哥和二堂哥都比姜钦佑大一岁,只是大堂哥是正月生,二堂哥是二月生。想都能想出来当时妻妾同时怀孕的场面有多么修罗场。结果长子长女都是两个姨娘抢了先,大夫人的日子恐怕不如二夫人舒心。
两个堂哥都娶了妻,大堂哥娶的是个四品地方官的嫡女,姓周,不过大堂哥读书不行,就跟着他父亲打理庶务。
二堂哥如今已经二十四岁,只是举人,祖父和大伯觉得他学问还不到火候,所以今年没有回京参加春闱,还在努力科考中。他的妻子是正三品的大理寺卿之女,姓郑。
两人都有姨娘和儿女,阿末已经不想继续看了。到时候见了人再说吧。
有一瞬间,阿末觉得自己只怕自己是不是穿越进了宅斗剧。姜钦佑的祖父和父亲后院都比较清静,有通房或姨娘也没有生养,但是大伯这一家子明显画风大变,挤挤攘攘也是十几个主子了。
要不是大家反正东路西路各住一边,打理中馈的也是母亲姜曹氏,她简直后悔这个时候搬回姜府大宅了。
“阿佑,大伯怎么后宅这么热闹啊?”晚上姜钦佑回来,阿末倚着他问道。
“大伯……比较多情!”姜钦佑哪好议论长辈的后院之事。阿末如今身孕还没满三个月,姜钦佑憋了一个月了,阿末现在又软软的倚靠在他怀里,明明自从怀孕后就已经没有用香料的阿末,身上仿佛还是有一种特别的香味,他真是既享受又煎熬。
“你以后也不要通房姨娘好不好?”阿末觉得自己作为现代灵魂,还是没办法和别的女人共享丈夫的。
姜钦佑沉沉的呼出了一口气,把阿末搂得更紧一些,让她贴紧自己,“你看我像是要纳通房姨娘的样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