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皇明圣孙 > 第275章 观音奴:酸了

第275章 观音奴:酸了

实还是在于关中和陕北地区的燃料问题,只要让关中和陕北的百姓不再砍伐树木当柴火,那么再搞一搞植树造林,中上游的水土是不难恢复的。

这里面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怎么才能让关中和陕北的百姓不再砍伐树木当柴火?

毕竟百姓也要生活的嘛,没有柴火怎么做饭,怎么取暖?这是维持生存的最基本条件。

而朱雄英也提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煤炭。

陕西和山西,都有大量的煤炭资源尚未大规模开采。

煤炭确实不会造成水土流失,但会造成空气污染反正两害相权取其轻吧,现在还污染得起,但重修黄河确实是未来几十年内必须要做的事情,是长期国策。

毕竟如果对于黄河还是摆烂的态度的话,那么中原和江淮地区的经济,肯定是跟不上的,到时候南北割裂会更加严重。

道理很简单.年年黄河泛滥,搞什么农业或者工业有用?大水一来,什么都白费了。

“希望用煤炭代替木头的办法有效吧。”

在那么一瞬间,朱元璋仿佛已经预见到了黄河安澜、百姓安居乐业的未来景象。

不过,朱元璋不是一个沉浸在未来美好幻想中的乐观主义者,他轻轻将电报置于御案之上,目光在字里行间细细品味,心中更多的是对大孙成长速度的欣慰。

这些东西,本可以不提的。

毕竟,提出问题,你就得同样提出解决办法。

而这里面的东西,不仅仅是治理黄河的策略,更是朱雄英心系苍生、勇于担当的体现。

这孩子,果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正一步步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国之栋梁。

想到此处,朱元璋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这时,马皇后轻步走进殿来,手中端着一盘点心,不算精致,但是她带着宫女们做的。

“陛下,歇歇吧,英儿可有好消息?”她将点心放在桌边,轻声说道。

朱元璋抬头望向马皇后,眼中闪过一丝温暖。

“英儿在凤阳和开封都做得很好,你看,这治理黄河的思路,详尽而周密,既有眼前之急,又有长远之计。”

马皇后接过信,仔细阅读起来,脸上渐渐浮现出欣慰之色。“陛下,英儿真是长大了,这信中提到在开封弄得的‘以工代赈’,既解决了人力问题,又兼顾了民生,实乃一举两得之策。还有他提到的‘束水冲沙法’,虽不懂水利,但听这名字,便知是个了不起的法子。”

朱元璋点头赞同,说道:“妹子所言极是,英儿不仅继承了咱的坚韧果断,更有他自己的智慧,而且他懂得体恤民情,知道百姓之苦,这才是真正的帝王之道。”

而在开封,正当朱雄英沉浸在深思之中,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宁静。

一名锦衣卫快马疾驰而来,手中紧握着一封电报,神色紧张地递到朱雄英面前。

“殿下!”

朱雄英接过电报,迅速浏览其内容,眉头渐渐舒展。

电报中,不仅传来了朱元璋和马皇后对他在开封所作所为的肯定和赞许,还附带了朝廷对于进一步治理黄河的初步规划与资金支持的承诺,这无疑是给他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毕竟,没钱啥都干不了。

而把计划书写的漂亮,目的就是为了争取经费。

当然了.整体治理黄河根本不是现在的大明所能承担得起的,因此只能先进行几个比较容易的步骤。

比如关中地区的煤炭燃料推广,比如从洛阳到开封段的堤坝加固。

而仅仅加固数百里地区的堤坝,花费是可以承受的,而这里面开封已经加固过一次了,整体工作量就更少,主要是需要在开封这边建一个水泥厂,然后用混凝土修筑堤坝,这样的话更结实,毕竟在开封地区石头还是比较少的,而夯土堤坝根本不可能阻挡黄河多久,所以在外侧修堤坝,用混凝土就不错。

朱雄英也对身旁跟随他一同巡视的官员们宣布了这一消息。

解缙、夏原吉等官员们闻言,无不面露喜色.只有朝廷的支持,治理黄河的行动才能事半功倍,不然单靠开封府地方,最多能做的,也就是加固堤坝这种事情,范围再大就超出能力了。

而电报里的其他内容,就是马皇后则关切地询问朱雄英的身体状况,叮嘱他务必保重身体。

接下来,朱雄英一行人,由开封向西,经过洛阳、潼关、华县,进入了西安。

由于是分段旅途,所以把漫长的旅途拆分成“京城-凤阳”、“凤阳-开封”、“开封-西安”,每一段的旅途都不算遥远。

朱雄英一行人经过多日的跋涉,终于踏入了这座古都,心中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