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关城外,修罗刹中。
寺庙不大,已经挤满了大大小小的秃脑袋,天上云绸欲裂,透过几道白光。
院内人影攒动,时不时传来金属与地面摩擦的声音。
正厅内,不少佛家的泥像都已经老化,龟裂的土片时不时松动落下,跌落在众僧人的头上。
“长老,十四处分院的人马都已经到齐了。”
“嗯……传各路的领队来禅房议事。”
“是。”
一个年轻的僧兵快步跑到院中,与另外几名僧人耳语了几句,之后便转身离开。
不一会,禅房内聚集起十四位僧人,个个身披袈裟,手握禅杖,头顶受戒,闭目躬身。
正当中高坐一人,正屈膝盘腿,双手合十,微睁二目,扫视了一下屋内众人,而后缓缓高诵佛号道。
“阿弥陀佛……诸位长老,一路上跋山涉水来到此处,路途遥远,多有不便,然我等既为是国除难,救黎民百姓于水火,解万物生灵于倒悬,确也应当如此,实乃大功德也。”
一众僧人纷纷点头。
见众人无话,当中的和尚便看向靠近门口的方向开口道。
“普渡……”
“师兄!”
声音高亢,但听得出一丝苍老,众人循声望去,认出是少林第三大分院的老方丈——普渡罗汉,他口中的“师兄”,正是正座上的那位老僧,当今嵩山少林总院九大武僧之首的法空罗汉,人称九转神佛。
“我委托你的事情,办的怎么样啦?”
普渡双掌合十,微微躬身道。
“师兄,全都打听好了,现如今,北关城已经被北国接连围困了数日,城池四面各有一员大将把守,我们已经派人夜入承重,与太子殿下取得联系,按照您的嘱咐约定下了日期,今晚子时便起兵,从北门攻入,与太子的人马里应外合杀退敌军,进城后再行商议对策。”
普渡点了点头,相四周环顾了一圈问道。
“各位也都听到了,依照大家的意思……还有何不妥吗?”
众人默然。
普渡合掌欠身,口中念念有词,众人也都心领神会,像是提前商议好了似的,纷纷低头,手中念珠缓缓转动,朗诵起佛经。
门外翠叶飘摆,稚鸟乱鸣,暖阳泻破浓云,飞流直下。
猛然间,普渡圆睁二目,把禅杖一戳,声音清脆,众人也随之睁眼。
“启程!”
北关城内,李泽望着营中忙作一团的士兵,皱着眉头想心事。
这几日,他的伤口逐渐痊愈,多亏了庞虎等人帮忙处理军务,才没有导致关口失守——自从江程曦失踪后,李泽无心打理军中的事务,每日不吃不喝,勉强支持,张烨臣带领东宫众人苦劝多日,李泽这才答应进食。期间,城内派出无数人突围创营,前去打探江程曦的踪迹,但都空手而归,甚至有不少人死在回城的途中。为此,也有不少军官对这个太子爷的指挥能力产生质疑,更有甚者私下找到庞虎,请求离开北关,投靠北国。庞虎深知,这些人跟随自己驻守北关多年,也是因为相信自己才私下里前来吐露心声,因此只是尽力劝解,并未上报给李泽。
但李泽乃是人中龙凤,聪慧过人,从平日里众将官见到他时的神情举止就看出了端倪,好在昨夜晚间,他突然接到北门守卫的密保,言说有一位僧人在城墙之上求见,有要事相商。
后面的事情刚好和普渡在修罗刹中听到的消息相同——李泽将僧兵接进中军大帐后,便得知了少林寺的援兵已经在北城外集合的消息,而后约定第二天晚间子时,以信炮为号,打开北城门,里应外合包围敌军。
当晚,微风浮动,城上锦旗招展,行卷就舒,城下偃旗息鼓,人声寂静,半悬空中时不时传来谯楼打鼓的声音。月影朦胧,寒光照在密林之中,映衬出无数黑影。
忽然间,北关方向传来一声翠响,紧接着,楼上飞起一道亮光,而后在半空中爆炸开来,散出满天星河。
“走!”
一瞬间,密林之中窜出无数长大的身影,月光之下闪出一片亮光——有刀光剑影,也有被秃脑门反射出来的光线。
再看城下北国的营帐中,巡夜的士兵慌不择路,手忙脚乱敲响铜锣,有人撒脚如飞来到将军营帐禀报王昌。
“报!启禀元帅得知,现有密林方向突然出现的大队人马,探子回报称来者足有数千,正飞奔我军营地杀来,请您速做决断!”
王昌正在屋中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