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帝王之问!
“那这……这可如何是好?”
胡惟庸的话,显然他们根本没想到。
但没想到,并不代表没想过。
实际上,自从洪武帝第一次在洪武二年开始修《祖训录》,就已经有了这个征兆,这些年来,百官提出的反对意见,不知凡几。
怎么现在才来?
如果内容出错稍后用浏览器尝试阅读!
但虽然如此。
但这非三五年,根本看不到效果,甚至耗费十年也有可能。
勋贵子嗣,对这种消息简直没有丝毫抵抗力,此刻一个个睁大眼睛,兴奋无比。
天气太热,苏闲索性躺在院里,看着天空的繁星,内心却是陷入思索。
这段时间他已经习惯了这条路,其实不用娘亲来送,自己照样可以前去宫城。
毕竟,文官掌政事、武将管兵权,都是一枪一刀打下来的江山。陛下想要拿到这些,分给自己的儿子,哪有那么容易?
众人都不是傻子。
整个人沉默了下来。
此话一出,众人想到什么,齐齐眼睛一亮。
已经是八月。
“再启分封?几代过去之后,安知我大明天下是战国乱世?还是这京都沦丧,礼法覆灭!”
当然这个消息瞒不住聪明人。
这段时间,苏闲所在的大本堂,倒是十分平静。
而就在它的身边,似有氤氲之光流淌,不一会儿,便变得极为璀璨。
当今这位陛下,注重教育,特别是对太子的教育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每月的经筵,那是国朝六部、两位丞相,甚至御史言官,翰林清流等等都必须参与的。
闻听此言。
等到其冷却下来后,苏闲再度望去……
此话一出,众人均是震惊于其大胆之言,到底是年轻,锐气十足。
单说一个胡惟庸案……所涉及的中枢官员,文武百官,开国勋贵,那是杀的血流成河!
别看这位皇帝,在他的孙儿面前,像是一个寻常老人一样,疼爱后辈。
便是随着父亲越发的靠近官场中心,往后的血案,可是一个比一个惊心动魄。
突然。
……
可现在,除了在这中书省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朝堂上哪里还能说呢?
讲官请示朱元璋后,最后的话语,已经是再度响彻而起。
当然,各个勋贵府邸,也派出一位主管,除此之外,还有朱元璋派出的亲随。
要知道。
不过盯着这四个大字,苏闲自己也无语了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
他们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而其它先生,也是如此。
苏闲所说的用“棉花”来制作宝钞,提升材质,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很难了。
看到众人表情,胡惟庸先是沉思了一会儿,这才道:“近期的国朝重事,终究还是征讨吐蕃,再加上这宝钞之事!我们还有时间,好好思量。”
很快,一边想着。
反倒是防盗,进行的井井有条。
还有的本来已经年老赋闲,不是要事,基本上不会来大本堂。
旋即,四位讲官面对皇帝而立,展书官在书案两侧对立。
“今日经筵之议!”
福星高照,是不是就能化险为夷?但也没说一定确定肯定之类的词语啊?
苏闲望着夜空中的星星,想着想着却是很快睡着。
父亲的秉直贤名,倒也是传遍了京城,什么不畏强权,为民做主,强开提举司行用库。
“但劝说的主力,却不应该是吾等。”
常森介绍道。
脑海之中,他这段时间根本没关注过的词条,忽然起了变化。
纵然前唐,虽为科举,也是被世家大族掌控,如今我大明开国,只开一届,你父也受此恩如何如何……
终于……
百官面色也是一肃,却是纷纷察觉到,今日经筵不同以往的郑重和严肃。
而在初始的不适应之后。
苏闲等人一度点头,然后在方孝孺的领头下,径直前往大本堂。
胡惟庸笑道:“再等等吧,等到卫国公邓愈,征讨吐蕃的消息传来,咱们这位陛下,定然会出手。”
这晦涩难懂的知识先不说,就说那些大道理,听得苏闲脑袋都疼,而其中最多的就是国朝选仕。
但是父亲所在的宝钞提举司,真是忙的脚不沾地。基本上一清早就要出去,宵禁时才回来。有时候甚至连夜不回……
此话一出,众人再度惊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