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苏贵渊,你也来气咱?
如今国朝选仕,朱元璋在洪武三年试行了一次科举,就立刻废除。
此后所选拔的标准,分别立了八个科目: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廉、儒士、秀才、人才、耆民(年老的人)、孝悌力田(对父母的孝义、对君主的忠心、社会关系、工作能力)。
这些可不是形容词,而是真的评判标准,只要满足一科,就可以当官。
可是这种举荐没试行多久,就被再次废除,原因是从选拔的标准来看,个人主观意识占据太多。且能上位的,别的品行不知道,但年纪大就占据好处。
所以朱元璋很快将八科,又改为了六科:经明行修、工习文词、言辞条理、练达治理、通宵书义、人品俊秀。
“更何况,宋夫子所言,并不是如侍郎所言,只选拔一地人才。”
如果内容出错稍后用浏览器尝试阅读!
“今日不是说科举的事,诸卿所言,咱自会思量。”
却不料此刻,一直没有说话,淡然的看着全场的两位丞相。
“如此我大明才是活水,接纳天下各地支流,奔腾到海,一望无边!”
一边说着,看着下方已经变了气氛的朝堂。
说话的并非朱元璋,而是吏部左侍郎沈铭。
“你有功,你家那苏闲也有功,咱绝不会有功不赏。”
朱元璋看着下方又要争吵,他有些头痛。
其话音刚落,御史大夫陈宁大怒。
“陛下!老夫已经年老,恐怕无法胜任皇子之师一职,请陛下允许老夫致仕!”
“到时候,非是宋夫子等人私心,而是不论如何,几位夫子的门生故旧,在东南一地求学的学子,总是要占不少好处的。”
“却是有关刚刚太医院,还有这段时日,微臣想如何尽快让民间百姓,也使用宝钞所引发的思考。”
胡惟庸再度看向苏贵渊,没完了是吧?
苏贵渊先是思索了片刻,又道:“可宝钞要流通,太过固化的百姓分级,就会导致宝钞只会流转于一部分人之手。”
“还有一件事!”
“这些容后在文华殿议。”
可陛下直接答应,似乎也预示着,陛下对其刚才的行为不喜。
“如今我大明平定四方,如你所说,各方百姓尚且还在安治,特别是自从两宋、元末战乱后。”
刹那间,众臣连忙相劝。
一旁的刘三吾等人,也是呆立原地。
“而是不分贫寒贵贱,以才能作为主要考评,勿以個人喜好来筛选人才。科举自隋唐而启,最开始选拔的也是门阀士族,虽是号称朝局广开大门,召天下大才。但其归根到底,上升通道依旧被门阀所把持,大唐也只有科举之名,而无科举之实。”
他一直在意的都是那个在大本堂,能直接面见大明未来三代储君、甚至还有机会面见圣上,真有改动局势之能的小儿苏闲!
而方才还大义凛然,在为天下学子,求开科举大门的宋濂,似乎一下子就被打击成了一个私心作祟的人。
似乎是没有察觉到众人的表情变化。
“你……”
朝会谈出大体方向,真正决定事务的,永远还是在私下召见臣子的文华殿!
说到这里,刘三吾先是看向朱元璋,旋即再度看向国朝百官。
“哪有什么不贤?都是贤臣!”朱元璋忽然开口,“更何况,诸位都是为国办事。这些年选拔出来的人才,咱也都看在眼里。”
朱元璋摆手道:“咱也想说这件事。”
“且收回来的旧钞,要请专人查核,以防假钞兑真……”
“两宋因何武备废弛?重文轻武!难道那些只知道读书科举吗的士族,就不是腐朽顽疾?当下我大明,难道就没有此类之腐朽顽疾!”
“不过宋夫子也是两浙人。这科举一旦开启,宋夫子、刘夫子等国朝德高望重的先生们,怕是要出考题吧?”
“陕西的士子是能考过两浙的士子?还是山西的读书人比苏杭的读书人多?”
“宋夫子,起来吧。你若真要致仕,咱也答应。”
这朝会的局面当即放松下来。
个人喜好,绝对大于选拔之人的真实才干。
胡惟庸终于开口,“陛下,臣觉得,有些话还是要解释清楚。”
“回禀陛下,今年五月份左右,应该可以正式发行。”
但如今。
“如今我大明重开汉统,当是吸取前朝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此我大明方能如日月亘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