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谈公心?重私利!
苏闲的这段话在朱元璋听来,那些蛊惑性的话语他自动略过,最重要的信息点,却是一个没漏。
按照他的说法,之后的大明。
一、要将各类实物税,全部兑换成财税!
二、废除徭役!
三、不再驱使百姓去运送粮食,而是让人自发的去?
可这怎么可能?
联系到其刚开始说的那些,换成财税之后,还要在富户之上大做文章?
“古人云: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这时。
李希颜已经被说的怒不可遏,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气的脸色涨红。
说话的正是刘三吾。
“但于天下百姓而言,他们只能低头看到这些流水,只能用这不多的流水,去灌溉他们的土地。山顶的积雪就算再好看,那也不是他们的。”
什么高屋建瓴,说出一系列似是而非的公心公道。
当然,或许他们自己是下意识的说出来,也确实是自己的内心话。甚至条件合适,他们也会践行自己的所言。
然而苏闲却看向刘三吾。
苏闲无奈道:
“先生们或许有如此高的觉悟,但百姓都是俗人,相信这天下人,包括我在内,九成九成九成九……都是俗人,可没有那么高的觉悟。”
“先圣教化天下,所谓:公心、公道、大义、大利,所行所往,皆是为公。大明治理民间,同样是需要百姓尊行公道!”
帝王之心,难以动摇,纵然是苏闲刚才所说的那些,就算再有远大的前景和未来。
“先生们站的太高,做学问的时候能从高到低,如同山顶积雪,化而为水,流淌山脚,滋润土地。”
是偏差太大!
“先贤让你一步步走的踏实,之后才能行千里,学涯如海!”
“而非高谈论阔,站在高处喊着让百姓一心为公,先生不觉得这是在做梦吗?”
苏闲看向朱元璋。
“你想过没有,若是到那时候,人人重利,岂不是世道崩坏?不会再有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风骨,也不会再有忠骨秉存的义士,道义不存,何来安宁?”
其声音温和,面容慈祥,不如李希颜那般刚硬,而是真的在解释:“此利,可解释为有利的方向,是与民为善,民心所向的大利。”
但苏闲相信。
“眼下我大明要做的,是让这天下先出现能养活百姓的小流,走出这第一步!”
但,也只是警惕。
说完这些。
“人心趋利之下,我大明的国祚,恐怕也要动摇!”
苏闲再度看向朱元璋,今日对苏闲而言,今天该说已经说完了。
“先贤的话,你是这么理解的?”李希颜恼怒无比,他从很久之前就发现,苏闲这小子对很多先贤之语,理解的不是有偏差。
“而你方才所言,却是以蝇头小利为诱导。”
最后的决定,还是在这位帝王手里。
刘三吾不知道想到了什么,摇头叹道:
“先生说先贤云,我也能说先贤云。”
“几位先生,没有小利,哪来大利?”
再加上一些先贤的语录,似乎自己就是为国为民的清流风骨。
然而,这番话却让李希颜等学者,纷纷一愣。
“同理,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这句话并非是什么强加别人身上的责任,而是实力到达一定程度后,就会自然而然出现的描述。”
他忽然发现了一件事情,那便是这些做学问的,很多时候总喜欢站在高处夸夸其谈。
“纵然是陛下自己,恐怕在饿肚子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也是填饱自己的肚子。”
只是。
“那么与之相对,能力越小,责任也就越小。顾人先顾己,没道理自己还吃不饱,就要为民分忧了。”
刘三吾的这番话,也让朱元璋猛地警惕起来。
对他而言,没有落到实处的,终究是一场空谈。
而刘三吾仿佛陷入沉思,又重新闭上眼睛。
“而按照你所说的,世人皆重利,此为利益,乃私利。”
苏闲说的是心里话,也是实话。
“没让你给百姓许诺蝇头小利!还说这是在积跬步!”
这种人虽然少,但面前的这几位,苏闲觉得,他们应该说的都是心里话。
“先贤也说了,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说到这里。
种子已经在朱元璋的内心里种下,至于到底什么时候生根发芽……
不如就再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