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明朝好老爷 > 第四十章 春种

第四十章 春种

浮山镇郊外垦荒造田处。牛骡成群,人头攒堆。

周围绣壤簇如茵,翠色平铺处处新。

南陌风和睛欲遍,西畴日暖绿初匀。

老农挟杖依田畔,稚子携锄立水滨。

但愿长官勤抚字,丰年屡抿乐吾民。

“大伯长官,时辰到了。”

冲这眼力劲儿就值当好好培养,宣传部代理副部长挺好。虎哥摸摸即将担任要职的小辛月的哪吒髻,甚是欣慰,手势一摆:“开耕!”

......

一年之计在于春,

“耕”是一年之计的开端。

“春耕”的说法最早见于《列子》,后在《荀子·王制篇》中加入对自然规律的进一步总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

春耕指春季通过犁、耙、耖等工具对土壤进行耕作的农事活动,季节性强、时间窗口期短等特点。

垦耕之后对土地进行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完成这系列后,收获时间也就到了。成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最早出现在唐代农书《四时纂要》中,讲的就是春耕的重要性。

......

耕地就是对土地进行“翻新”,将耕作层上面的土壤翻到下面,又将下面的土壤带到表层,根据犁铧大小与时节的变化,深度一般为18—22厘米。明代马一龙的《农说》中提到“农家栽禾启土,九寸为深”,具体说明了耕地深度。

春耕主要任务是为禾苗创造一个舒适环境,提高产量。《氾胜之书》中有:“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因此,春耕之际,农民们也格外忙碌,清代的《耕田歌》中就说:“春已至,农事始,鸡未鸣,耕者起。”

......

古时,“春耕”等农业活动主要依据二十四节气。还发展出“春官”这一职位,看仔细了列位,是官不是宫。相传最早的春官叫“知春官”,由唐太宗李世民设立,负责口述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及含义,提醒老百姓每个月该如何进行农事生产。

民间的“春官”则以送“春帖”为主、说唱节气风俗为辅,据说,春官崇仰的祖师是远古主管农业的“三皇爷”,骑牛各地传播二十四节气知识,指导老百姓种田。

从百姓到皇帝,无不重视。

立春之后,“开耕试犁”是部分地区传承至今的春耕习俗之一。山东海阳,人们会先拜犁具,并唱喜歌:“犁破新春土,牛踩丰收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然后牵牛到田间象征性地耕一耕。

......

在古代,耕牛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部分地区也有“打春牛”的习俗,“春打六九头,七九、八九就使牛”,讲的就是古人在春耕前鞭打用土制成的耕牛。这一习俗源于先秦,唐、宋以后盛行,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打春牛风俗便流传得更广。

育种插秧时,人们也有特别的仪式。例如,在育种时,放上红纸,压上镰刀,据说既可“催芽”,还能镇邪。而在插秧时,点三炷香就能请来“秧神”保护秧苗茁壮生长。

......

不只百姓,皇室成员们也十分重视春耕,甚至需要在固定日期亲自下田种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二月初二,周武王会举行规模盛大仪式,并亲自带领满朝文武百官耕田劳作。

汉朝十分重视春耕。汉朝史书中,每位皇帝下地种田的事迹都记载十分精确。当时,在贾谊的劝说下,汉文帝城外进行“亲耕”,引起了百姓围观,场面颇为宏大。自此,春耕便以法律条文形式流传下来,为后世沿用。

唐代开始,二月初二被正式定为“耕事节”或“劳农节”。皇帝率百官出宫到田里耕地、松土,象征性地参加劳动。

明清时期,皇帝的亲耕活动通常在2月—3月择吉日进行。为了避免生疏,皇帝一般先到西苑丰泽园进行练习。正式亲耕之日前往北京城南的先农坛,进行祭拜仪式,再执鞭驾牛,扶犁耕播,鼓乐赞歌中往返三次,完成“三推三返”的亲耕礼。康熙帝在其诗作《春雪》中就记载了亲耕的经历:“三冬望雪意殷殷,积素春来乱玉纹。农事东畴堪播植,勤民方不愧为君。”

......

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便出现原始农业雏形。人类采用简陋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着简单、粗放的农事活动,其代表耕作方式就是“刀耕火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