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个一直被低估的人,是个雄主,低估他的人很多都死了,他就是刘备。
曹操打徐州牧陶谦,陶谦打不赢,请求公孙瓒帮忙,公孙瓒让田楷带着刘备去帮忙。结果陶谦对别驾麋竺说没有刘备不能安定徐州,结果没公孙瓒的事情,刘备成了代理徐州牧。
袁术进攻刘备,还联合吕布去偷刘备老巢。刘备干脆向吕布求和,又向曹操投降,最后死的是袁术。
吕布欺负他,趁他和袁术干架时,偷了他家,抓了他老婆孩子,后来吕布被曹操抓了,刘备在旁边说了句别忘了董卓,曹操就把吕布杀了。
刘表拿出新野让他落脚,给人给粮,但也知道提防他,只是没防住。借着曹操的东风,刘备把荆州借到自己手里了。
孙权想着让他打头阵,当个枪杆子使,结果荆州差点没了,还闹出个赔了夫人又折兵。
刘璋叫他皇叔,想着请来帮忙看家,对抗曹操的进攻。结果刘备来了要人要钱要地,来了还不想走,刘璋家也丢了,益州还姓刘,刘备的刘。
曹操很重视他,说天下英雄就只有他和刘备,但他心里还是认为刘备不如他,想要收刘备为己用,所以后面赤壁之败、汉中之败,以至于三分天下,曹操到死也只是个魏王。
你看,他不行的时候,总能找到行的人利用。他行的时候,那就大家都不行了。
我和刘备彼此需要,应该是从荆州开始的。
都说刘备三顾茅庐,草堂一叙,《隆中对》,我提出三分天下,让他找到了方向,才有了后面的发展。一段君臣相识、相知、相信、相敬的佳话,就这样传了下来。
其实我是不太认同的。
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传承和理念,琅琊诸葛氏也有,将家族传承下去,如果天下太平就努力当个治世之臣,如果身逢乱世那就成为辅世之臣。
所以就有《世说新语》中“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於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诸葛瑾去了江东,诸葛诞投了曹操,我本意在荆州跟刘表,只是刘表是守成之人,不足以成事,所以我一直待价而沽,宁可躬耕农亩,也不轻易出仕。
没见面前,我早就听说过刘备,也对他有很深的判断,不光具备雄主的条件,而且他还有刘姓的便利。
所以说,是我想投刘备了。后面的三顾茅庐,隆中对,只是按照我的设想往下走而已。这里面的关键,就是徐庶,我哥们,毕竟自卖自夸比不上广告引流。
多年以后,我才明白,这一切,刘备早就看破了,只是我属于他在不行时,找的那个还行的人。他需要我这样的荆州势力帮他,所以乐得顺坡下驴,演了出三顾茅庐。
人生最痛的领悟就是你回过味来,却发现还不如迷糊下去。
我和刘备的故事还很长,在他死后,我才回过味来,当了一辈子聪明人,到头来都是自以为是。
刘备对关羽和张飞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我一度以为,我是水他是鱼,后来才知道,他是水我是鱼。
曹操大军囊括荆州,形成了鲸吞天下之势。孙权不甘心束手就擒,让鲁肃前来探探刘备的口风,刘备一看鲁肃就知道什么意思,联合抗曹。
赤壁之战,我去江东作说客,说服的不是孙权,而是那些世家们,这事难也不难,唇亡齿寒的道理,压根不需要说太多。难得是后面的借荆州。
荆州是用武之地,肯定要拿,刘备想,孙权也想。但孙家从孙坚开始,就不停的在打荆州,凭什么你刘备一来就占了?
刘备说凭我有诸葛亮啊!是啊,我连蒙带骗,豪夺硬抢,荆州来了。
拿下荆州,孙权时不时就找人问,你们什么时候搬家啊?刘备就无家可归啊!等拿下益州吧。
刘备带着庞统拿下益州,一切顺理成章。孙权又来了,益州拿下了,该还荆州吧?我呵呵了。
刘备耍赖不给,孙权就让吕蒙去打回来,结果划江而治,一人一半。
刘备任我为军师将军兼管左将军府事,不小了。他登基后,我是丞相,更不小了。
我也是尽心尽力,从开府作牧,到法令、科令、军令,再到治理内政体系构建,税收田亩,事无巨细,力求无暇。
关羽失荆州,张飞被部下所害,刘备不顾反对发起了夷陵之战。
朝堂反对开战的人很多,刘备没说话,看着我,我也没说话,看着他。他是不想说,我是不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