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刘晔,估计很多人不了解我,先自我介绍一下。
我出生于公元179年,也就是汉灵帝光和三年,司马懿和我同年出生,不过我生在淮南寿县,他在河内温县。我是汉室宗亲,比刘备要靠谱的多,我祖上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
荀子说人性本恶,其实我不认同,恶都是有原因的。
七岁时,母亲去世,临终前交待我和兄长,说家里有恶仆,将来必定反噬主家。我们记住了,十三岁时,我和兄长趁仆人不备,直接杀了他。
仆人恶吗?我也不完全知道,但能让主母临死都不放心,肯定是做过些坏事的。我恶吗?母亲遗命,要是都做不到,还有资格谈善恶吗?
给曹操品评的汝南许劭,在扬州见我,称我有佐世之才,我应该是有的。
所以扬州豪强郑宝自视骁勇果断,想掳略百姓过江到江南发展,逼我给他出谋划策。
乱世肯定要择主而侍,但明显郑宝不是这个主,怎么办?当我们遇到困难和考验时,躲没用的,哪怕一手烂牌,也要打出王炸效果,才能掌握主动。
曹操的使者就是我的牌。我以使者之名,让郑宝前来迎接,他自然是不敢不来。为表尊重,我和郑宝在中门内吃饭,他的部属安置在中门外,对付这种人我只有一刀。我又假传曹操之令,孤身前往他的军营镇服他的部众,收服千人。
狐假虎威并不都是贬义,只要我们用对地方,起到正面的作用,那就很好。
都说人贵自知,之所以贵,是因为难,但做难事更有所得。
收服的这批人,知道我出身皇族,乱世中想我带着他们求一线生机,但我不能同意,乱世拥兵是好事,但也可能是杀身的大事,我是佐世之才,不是统兵之将,所以将他们都委托给了庐江太守刘勋。刘勋就是那个不听我劝,被孙策欺骗丢了庐江的人,但我不怪他,毕竟他带着我到了曹操帐下。
劝曹夺蜀
人不是因为完美所以彰显魅力,比如坐在主案上的那个人,曹操。这个人身材矮小,长的并无威仪可言,每次话说到高兴处要么拍案而起,要么笑得胡子眉毛都沾满汤汁,还特别爱捉弄人。但他就让我觉得亲近,也让很多人觉得亲近。
与其说我是佐世之才,不如说我是佐曹之才,如果他们愿意听我的,这天下哪来的三分。
曹操伐张鲁,不顺,想退兵,我坚决劝谏,最终拿下汉中。此时刘备刚夺得蜀地,但用的是鸠占鹊巢的手段。
历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失人心,失人心则可图谋。
我力劝曹操进攻刘备,攻占汉中后蜀人都很害怕,只要进攻他们就会望风归附,曹操不听,鸡肋而返。
七天后,有从蜀地投降的人说蜀地人心惶惶,一日数十惊,已经到了刘备杀人也控制不住的程度。曹操又想打了,但已经晚了,以刘备、诸葛亮的手段,七天也够蜀地人心小定。
庖丁解牛除了熟练,最大的成功在于他找到了切入点,不仅事半功倍,而且能成。当我们犹豫徘徊的时候,就是失之交臂的时候。
一念神魔,很可惜,眼看蜀地来了,又走了。
劝曹吞吴
送走了曹操,迎来了曹丕。错过了蜀,又错过了吴。
关羽身死丢荆州,最大的受益者是孙权。大家都说刘备不会因为死掉的关羽和孙权开战,我不认为。
刘备以荆州集团去统蜀地,除了靠收买人心,武力是最重要的,要是不动兵,蜀人就会以为他老了,荆州集团外来户的身份就容易遭到打击,何况刘备和关羽,是君臣,也是手足,如果不发兵,刘备仁义的形象就保不住了,那是他安身立命的法宝之一。
孙权言辞谦卑的称臣,还送还了于禁将军,是他终于明白曹丕是真命天子,真心依附?笑话,他是拿我们当矛又当盾。
孙权怕死了,而且是真正的面临死亡威胁了。刘备肯定是出兵干他,江东豪族们估计也人心浮动,暗通款曲者不会少。
孙刘联盟勉强能对抗我们,如果曹刘联盟,哪里还有孙氏的立锥之地。好不容易遇到刘备不讲理,机会可不能错过。何况蜀地离江东远,地盘打下来,我们吃肉,刘备喝汤。
曹丕,你听我一句劝,十天,孙吴就将不复存在。
曹丕说,我不听不听就不听。看到孙权的降表,曹丕说我虎躯一震,天下自然归心。我知道他是得位不正,想要树立仁义的形象,得到世人拥戴。
不打孙权就算了,你还封他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