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也不是说见就能见的。
相比于进入书院后,花费一番功夫才能见到这位大儒,在这里写出一首名篇的诗词,有一个好名声后见到这位大儒的难度也会大大降低。
想到这里,方子平立刻对陈如镜先生行了一礼:“那好,定不负先生所望!”
他走到刚才李弥的桌案前,伸手便要磨墨,却被李弥抢先一步拿起了墨条磨了起来。
方子平见状,只是微笑道谢了一句,便将一张宣纸铺开,心中早有注意,拿起笔架上的毛笔沾了些墨汁,将王安石的那首千古名篇《咏竹》写了起来。
众人连忙朝着围在他的身后,陈如镜在他的左侧,其他人自然不能跟这位老先生抢位置,只能在方子平右侧挤来挤去,争相看去,这也说明了方子平在众人中“素有诗名”这个名声是真的。
随着方子平的笔锋,李弥一字一句的念了出来: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所有人看了,都是惊得目瞪口呆。
这首诗直译过来的意思是:人们怜惜竹子,有气节但很瘦弱,本是高材,老而弥坚。曾经与其他杂草一同接受过雨露的滋润,但也能够像松柏一样傲对冰霜。
诗中一连串的反向对比,描写了竹子的独特气节,展现了方子平卓尔不群的特质和不向困难低头的抱负,对此时父母双亡的他来说,更表达了他坚强的意志。
谁也没有想到,方子平随手一写,竟然能写出如此名篇来。
陈如镜在方子平左侧,看到这首诗,整个身体都有些颤抖起来,最终低声念叨了一遍:“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好诗,真是绝世好诗啊,而且是能够流传天下甚至,传扬后世的名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