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历史了;历史上的户部巷,知名度很高,巷子虽小,名气却很响亮。此巷东临负责管理户籍钱粮、民事财政的藩署(直属京城的户部)而得名。此巷古往今来,因地理原因(紧靠码头),舟车络绎,人气鼎沸。小巷人家勤劳巧作。汇江汉五粮、天下干鲜精烹细调,以鲜、香、快、热之汉味小吃惠及熙攘人群,声名鹊起,经久不衰。户部巷小吃已经成为汉味早点的代名词,现有“早尝户部巷,夜吃吉庆街”之说。
到了户部巷,两侧各种各样的小零食琳琅满目。几个人不着急买东西,首先要逛一逛,看看都有什么商品。半个小时,兜了一个圈,又走回了原地。商家主打批发,所以要是买的话需要足够数量才行。穆鹏提议买鸡腿,这里比超市便宜两块钱,很划算。于是,甄诚和邓波两人加入团购,一共买了五十个,几个人均分了。郭雷和郭伟更倾向泡椒凤爪,俩人一起也买了五十包。易超和张松,张辉买的卤鸡翅,甜辣口的,也买了五十包。吃的买完后,大家心满意足的走着。郭伟说江滩就在附近,提议一起去溜达会儿,大家伙赞同后,又纷纷指责他咋不早点儿说。说了估计也没用,出来后都一门心思找吃的。
江滩离户部巷有五百米,穆鹏最先到达,室友紧随其后。只见上面的行人来回穿行,享受着江边的风带来的惬意。一对情侣在玩双人骑的自行车,不是一前一后的那种,是并排的。看到他们忽左忽右,一点不熟练,就知道他俩没有掌握精髓。沿着江边的斜坡望下去,水岸线明显下降,上面的苔藓就像刻度线一样,暴露在眼前。天空上有六七个风筝在飞舞,底下的老大爷聊着天。这个地方放风筝再合适不过了,江边的风常年都有,而且还不小。路旁有一排长椅,大家把东西放在身旁,纷纷坐下,靠在椅背,享受凉风吹过脸庞的感觉。这时天空已经布满白色的云彩,阳光似透非透,就像拿着手电筒照在棉花上一样。偶尔会有几束阳光透射过来,非常刺眼。一个大爷用手拉着一个东西,倒着往人群这边走。等到跟前,定睛一看,是一只蜈蚣风筝,目测得有十米长。触角,头,身体都做的惟妙惟肖,活脱脱一只大蜈蚣。大爷过来其实是要让大家伙帮忙的,他一个人是放不起来的。于是穆鹏,邓波,郭雷站起身走到蜈蚣跟前,听候大爷指挥。加上路人共有五个小伙子,先是把蜈蚣转移到下边的人行道。五个人间隔两米左右,蹲下来按住蜈蚣的身子,大爷手里拿着转轮。先是最后一个人放手,尾部在风的作用下飘了起来,接着下一个放手,到最后一个放手后,整个蜈蚣就头朝下飞起来了。大爷有条不紊的放着绳子,这个风筝飞起来后很快就直冲云霄,相对小风筝要好放多了,浮力足够用。几分钟后这一只大蜈蚣就在天空中左右摇摆。在地面看如真蜈蚣一般大小,特别逼真。大蜈蚣风筝瞬间吸引许多人的注意力,都把目光投向远方的天空。穆鹏头一次看到这么大的风筝,实在是有趣,这一趟可真没白来,虽然走的很累。穆鹏和易超试了一下双人自行车,试了几次,很快就掌握了技巧。这个需要两人协同,不能一个猛蹬,一个又慢悠悠的,这样只会原地打转。俩人从江滩这头骑到那头,又骑了回来。其他人跑到水边儿捡各种颜色且大小不一的贝壳。半个小时后,张松饿了,想去吃点东西。听他说饿了,众人也觉得饥肠辘辘。邓波说江对岸的司门口有小吃一条街,东西蛮多的。几个小伙伴就想马上吃到东西,于是都点着头表示同意。
去司门口需要坐船,穆鹏和甄诚都特别高兴,北方水少,看见过的船都是小船。快步走到码头,每人三块钱,交过钱就可以登上去了。船体很大,很多人骑着电瓶车也登上了船。这样真是方便,可以减轻路上交通拥堵的问题。码头入口封闭后,通道里的人都顺利登船。船缓慢移动,远离岸边,接着加足马力向对岸驶去,江水很湍急。浪花在不断地拍打着船体,在船上感觉不到丝毫摇晃。微风迅猛地穿过甲板,把夏日的燥热驱赶开去,在船头吹风的穆鹏感觉有点冷,赶紧走进人群,躲避强风。长江怒气滔滔,丝毫不会在意水面上的生物。几分钟后,船在对岸码头靠岸了,众人纷纷下船,沿着通道走出码头。码头右边就是长江大桥,一个戴着黄色圆型编织帽,中等身材的人手里拎着鱼竿在钓鱼,穆鹏几个人凑上前去,看到鱼篓里有好几条鱼,直夸他技术不一般。过了桥,继续往司门口走着,路旁一老头,穿着泳衣,做着热身动作,看上去年龄有六十多了。穆鹏走上前,“大爷,身体真不错,能游多远啊”?大爷看有人搭话,很高兴地说着:“年轻时游一个来回不是问题,现在岁数大了,只能游半个来回”。“那也太厉害了,长江水流这么急,对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