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偶然的事情都有它的必然性,所有必然的事情都有偶然性。偶然性是显性的,不可预测。必然性是隐性的,符合因果关系。
穆鹏买的书到了,他放在工位上,贾旗充满了好奇心,总要拿出来看看。中午休息的时候,穆鹏打开书的包装薄膜,随手翻看几页,纸张很粗糙,可见原料选材及加工工艺水平很低。外文著作呈现的效果完全取决于翻译水平,译者既要有高超的学识,也要有对作者国家的风土人情的了解,也要有对作者行为习惯的了解。这还远远不够,翻译很容易把外文翻译成中文语境,这就大错特错了。既让原著不伦不类,也容易让读者跳脱思维,从故事的主线抽离出来。最差的翻译就是,翻译成中文语境后,出现很多拗口的词语,很突兀,让读者不知所云。一本书就是一个故事,能把读者沉浸其中的作家肯定差不了。贾旗迫不及待地把书抢了过去,她从第一页开始读着,接连几句都出现污言秽语,穆鹏听着也没在意,只当是外国人的口头语。贾旗递给他一个眼神,她以为是带有颜色的书呢。穆鹏露出很无奈的表情,转而恢复,继续听她读着。贾旗把书翻到第二页,不成想这页内容比第一页还要严重,穆鹏赶紧拿了过来,又继续看了一页,大失所望。他告诉贾旗估计自己买的是盗版书,书名和作者都对,只是内容不一样。他很坚信这么有名的书,内容不会是这样的。虽然很生气,还不至于把书丢掉,他内心的想法是:这本书再也不会翻开了,就让它待在宿舍的角落里,从此不再过问。出现了这个小插曲并没有让穆鹏放弃买书的决定,而且在贾旗的言语刺激下,他誓要买一本书,一本好书。穆鹏在短视频里搜索各种书籍,一个无意间看到的书让他很受用,并且可以受用终生。老子的《道德经》,这本书在国外的的译本可以和《圣经》相媲美,可见影响力之大。这本书在中国很少有人讨论,他们大都在研究世界名著,感受外国文学和哲学的魅力。殊不知,《道德经》里充满了无穷的智慧,哲理之强,稍能见解一二,就足以从容面对人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生亦如此,可以明说的开心不是真正的开心。可以明说的痛苦,也不是真正的痛苦。都说凡事必有因果,穆鹏的性格非常适合参悟这本书中的内容,并加以实践。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穆鹏天生的心思重,对任何事情都会焦虑,总会胡思乱想,所以思考的习惯就是这么形成的。有时缺点就是缺点,有时缺点就是优点,主要看你怎么定义,怎么做。穆鹏性格很随和,凡事不争不抢,不以自我为中心。这与老子说的,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夫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要理解老子,需要用完整的人生经验来解读,而立之年的穆鹏当然不具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襟。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以从古人中借鉴经验很有必要,而且又可以在古人中找到结果。穆鹏本身就很喜欢历史人物,所以有了道德经的加持,他又重新有了新定义。比如他喜欢的三国,世人皆知,司马懿暗藏心志,隐忍多年,最终夺得魏国政权,然后说出那句名话:我挥剑只有一次,而磨剑用了几十年。看完《道德经》的穆鹏,虽然领悟很浅,但对一些事情也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思维开始发生变化,喜欢从正反两面看待问题。他先分析司马懿,司马家族门生故吏众多,所以在世族间积攒很多威望,同时司马懿掌握军权时,在军队也是十分得人心。他自己很会隐藏锋芒,挥之即来,挥之即去。以上种种,皆为顺应人道,此其为成功的客观原因。而司马懿成功的主观原因在于天道,即为命运。曹操世称奸雄,既有谋士的头脑,也有高瞻远瞩的胸怀,又有令人不寒而栗的狡黠。他第一次在狱中见到司马懿时,就看出司马懿有吞天之志。曹操没杀司马懿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曹操是出了名的爱才,第二就是他自负可以轻松拿捏司马懿,也确实做到了。然而曹操中年而亡,司马懿以为机会来了,不成想曹丕得到曹操的嘱托,依旧是永远都用他,永远都防着他。所以司马懿百般挣扎后,放弃机会,继续隐忍。曹丕也中年而亡,曹睿得到曹丕的嘱托,对司马懿用之,防之。此时军权都在曹氏家族的手里,政权依旧稳固。然而曹睿也早亡,留下幼子曹芳。实际直到这时候才出现危险,曹芳年幼无法在曹氏家族与司马懿之间形成制衡。而且出现曹氏家族既掌握军权,又间接掌握政权,这就埋下了祸根。所以司马懿的一个小小的瞒天过海的把戏就骗过了所有人,顺利夺取江山。司马懿的成功的主观因素就是三代君主早亡,他们对司马懿都是有提防的,而且能制衡家族与司马懿的矛盾。如果曹操活到司马懿的年龄,结局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