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得失,就像是一场闹剧,最终,还是回到了正轨。
顺军大败的消息很快传向大明诸省,距离北京近的省份,早前就发现顺军动向。
原本派出的讨逆军队,在顺军大败后,摇身一变,成为勤王的中坚力量。
朱慈炯占据北京后三天时间,来自西安,河北,南京,杭州等地的勤王队伍纷纷来到北京城外。
各地方太守、刺史、府尹、总兵等官员纷纷来朝见。
同时北京城内,那些投降过顺军的前明朝官员也一个个负荆请罪。
有些学士大夫还发布檄文,痛骂李自成顺军,大赞开元皇帝神威勇猛。
对此,朱慈炯只是付之一笑。
重新回到皇宫,第一时间,朱慈炯派黑衣卫将皇宫上下每个犄角旮旯都检查一遍,确认没有顺军遗兵遗卒,这才带领开元朝臣入驻。
是的,朱慈炯没有把皇宫当成自己一个人的私产,而是贡献出来让所有官员居住。
同时,魏定方的檄文也已经发放出去,大明重新夺回江山,黎民百姓欢呼不止。
民间也开始大肆宣扬朱慈炯的文治武功。
几天时间内,朱慈炯都在处理那些主动过来勤王的各地方军代表,不管对方带兵多少,来的早或晚。朱慈炯都一律给予高官厚禄。
相反,对于北京城内,曾投降顺军的这些官员,朱慈炯却只字不提,哪怕是有负荆请罪者,他也一概不见。
一时间,这些早已失掉名节的官员人人自危。
入驻北京第五天,朱慈炯下令封锁城门,任何人不得擅自出入。
消息下发出来后,最开始坐不住的就是那些前名官员。
京城内甚至流传起了朱慈炯要秋后算账,他们这些人一个都别想跑。
5月21日,北京西城,前太子府。
一群面色阴霾的官员纷纷跪在府邸外,带头的是一个看起来早已年过花甲的老者。
“太子殿下,您不能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啊,我等都是先帝朝臣,如今定王越俎代庖,窃走皇帝之位,太子殿下若是再不发声,国家将会彻底落入其手,到时我等怎有脸面去见先帝啊!”
“是啊太子殿下,如今顺军败退,正是太子殿下出来主持大局之际,还王殿下三思啊!”
“殿下若执意不准,我等就跪死在这里算了!只是愧于死后无颜面见先帝!”
……
诸如此类的声音此起彼伏。
而此刻,前大明太子朱慈烺在会事厅内,同样焦头烂额。
“三弟继承大统,与祖训违背,我倒是有理由质问他,可顺军是他赶走的,我寸功未有,该如何是好?”
会事厅内,早已坐满了朱慈烺的心腹幕僚,早在外面那些前朝臣跪求之前,他们就在研究该怎么办。
会有这样的情况实际上也是朱慈炯太不把她们当回事。
当朱慈炯进驻北京之初,他们还以为很快就会官复原职。
有些人已经准备好摆宴庆祝。
结果一连五天,一点风声都没传出来,等到史可法率领新一批朝臣进驻北京,他们才发现,自己的地位早就有人顶替了。
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东林党成员,眼看着权力与自己擦肩而过,他们怎么能坐得住?
自然要想方设法高点动作。
而在北京城内,现在能压得住朱慈炯的,恐怕只有朱慈烺一人了。
毕竟他可是大明曾经名正言顺的太子。
无论怎么算,只要他尚在,皇帝的位置就不可能会旁落。
既然朱慈炯不待见他们,他们就鼓动朱慈烺争抢皇位,只要成功,拥戴之功自不必说,不仅可以官复原职,甚至还能精进一步。
正所谓富贵险中求,这种诱惑他们怎么可能轻易放弃?
朱慈烺同样心神震动。
顺军进来时,他以为这一辈子就这么完了。
没想到,风水轮流转,朱慈炯还能带领明军打回来。
而且除他之外,皇族中在没有身份更高的存在,九五至尊的位置,非他莫属了。
此刻他早已动心,但平白无恐难成功,必须要师出有名才对。
他把问题抛给了在场的所有幕僚。
“殿下,其实这事非常好办,先帝已去,朱慈炯从何得来的传国玉玺证据不足,我们很怀疑他是捡到的,自来也没有先帝遗诏,怎么说全屏一张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