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比较紧张,使劲挤压,才折腾出2000多的兵员。
这点兵还不够塞牙缝的。
于是在一堆文官武官的争吵当中,安徽省的这2000名士兵就不和大部队汇合而成为了一只偏师。
反正浙江和安徽边界相连,让这支部队直接从浙江攻入安徽省境内。
不求这支部队能打下什么战果,就是吸引清军的注意,掩护主力部队的意图。
大家都对这2000多人的队伍,能在安徽南部搞出什么动静,产生了巨大的怀疑。
这个时候,一个吏部的侍郎,悄悄的说了一句,“我们还有团练!”
顿时就有人提议可以把各地的团练编入进攻的队伍,不管战斗力怎么样,至少人多势众,就算是虚张声势也有点好处。
但是兵部的军官们开始大肆的反对,团练的战斗力非常弱,训练也非常的差。
他们在本乡本土作战的时候,还有点用处,离家乡远远了,他们就没有作战的动力了。
还是那个吏部侍郎,“每个县点验时的头几名总是还拿的出手的吧?”
顿时,兵部的一群负责团练点验的军官就哑巴了,总不能说他们点验的时候选出来的冠亚军是水货吧?
然后在一阵叽叽喳喳的吵闹声中,我们这群团练就被派往了前线。
而且选的是这次点验的时候,每个县排名的前四个,基本上一个县会派200名团练。
全省加起来差不多凑出来4000多5000人,加上从正规军出来的2000人,四舍五入可以号称一万人了。
这个多嘴的吏部侍郎姓张,我看完信之后非常想画个人形,写上他的名字,然后用针扎他。
军方的事情,你一个吏部侍郎多什么嘴,就算你的建议非常成功,打下来的功劳也算不到你头上。
你知道吗?你这是得罪了zj省所有的秀才。
大型军事行动动用团练这个事情,只要一开头,以后就会变成经常性的。
本来秀才们组建团练就是为了保卫自己,保卫自己的家族,顺便欺负一下乡里。
现在辛辛苦苦训练出来的团练,直接一个调令就派往了前线,团练们死了就死了,可问题是带兵的必须是秀才本人呢?
战场上刀枪无眼,万一那颗子弹或者小石子不开眼,非要去冲撞一下秀才公的肉身。
现场恳请文曲星君保佑,可能是来不及的。
在战场上,你寒窗苦读十年的一名书生和一个字不识的大头兵,死亡概率是差不多的。
而且他出这个馊主意得罪的可不是秀才本人,而是他背后整个的家族。
一个家族能供出一个秀才来,是相当不容易的,不光是要花精力、金钱、时间、还有相当大的运气和偶然因素。
没准一个家族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内也就能出这么一个秀才,叫他这么一句话就给支到前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