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是不可思议的。
但那是在北方平原地区,在南方地区,有一个算一个,于家军敢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连第三都不敢说。
虽然于家军很厉害,但是,老于将军和小于将军都非常的克制。
基本上做到了,你不惹我,我就不打你,你敢惹我,一定把你打服。
所以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对老于将军和小于将军都非常的忍让。
逢年过节要派人送礼,每次送礼数量都不能少了。
自己这边有什么人员调动军事部署,提前就得,派人去海口,就像请示一样报告于将军。
生怕有什么行动引起误会,被于家军一把鲁到广州,鲁到昆明去。
说实在的,老于将军和小于将军实际上可以算是战术白痴。
他们打仗从来都是一股鲁过去,或者说一把莽过去,根本没有兵法。
不知道是不会,还是不屑于用这些阴谋诡计。
根本没有什么战术穿插,也没有什么迂回包抄,更没有悄悄的埋伏起来,打你个措手不及。
他们的战术就是我防守你进攻,你不进攻,那我就进攻。
你2000人,我3000人,我进攻你。
你5000人,我3000人,还是我进攻你。
你一万,我3000,你要是不进攻我,还是我进攻你。
而按照戚继光的训练方法,训练出来的队伍在敌人进攻的时候,那真的是岿然不动。
无论是用骑兵突袭,还是重步兵突破,要不就靠着人多,直接把这3000人包围起来。
没有一种方法能把他们的防线突破。
根据各种资料以及道听途说,我觉得于家军的战斗力,实际上比戚继光那个时候的部队还要强一些。
因为戚继光时代的火器,没有现在的火器威力那么大。
当时,戚继光在北方打蒙古人的时候,所带的部队火器种类非常繁多。
有三眼铳,有一窝蜂,还有虎蹲炮,火铳。
而现在于家军只用虎蹲炮和西班牙大火绳枪。
这种子弹有一两重,射程超过300米的大家伙说他是小火炮都可以了。
满清最厉害的重步兵,就是传说中的那种白甲兵。
身体极其强壮,可以穿上两层甚至三层的凯甲,还可以行动自如。
当初满清的军队打天下的时候,实际上就是靠的是重步兵,满清的骑兵,实际上战斗力一般般。
骑射真正好的,实际上是蒙八旗,骑在马上射箭,那是蒙古人的天赋。
而满清作为杀手锏用的重甲步兵到了于家军的面前,那就是白给。
100米以内挨上一颗西班牙大火绳枪的子弹,直接能够把人打死。
你穿两层铠甲,三层铠甲也不管用。
一些老兵曾经告诉我,这种大火绳枪,哪怕在200米的距离,打中了那些穿重甲的白甲兵,也有可能把人打死。
就算打不死这个人,也是重伤,打到四肢,那绝对是断了。
就算是穿的重甲没有被打穿,你的肉体也承受不了那么大的冲击力。
实际上和现在的防弹背心的意思差不多。
一般的防弹背心能顶得住手枪子弹,但是步枪子弹,防弹背心也不行。
我看过一些视频,拿手枪打那些穿着防弹背心的人。
当然,子弹没有打穿防弹背心,可是挨打的人也是疼的嗷嗷叫。
解开防弹背心,一看被子弹打中的位置,虽然没有破皮,可是也是青紫一大块。
任何防护只能说是减轻伤害,不能说就真的刀枪不入了。
甚至在近距离的时候,对着城墙来上一顿乱枪,城墙的墙砖都得会打碎好多块。
几百名士兵对着城门,一顿开枪之后,很有可能把门都打烂了。
毕竟不是每个城门都是bj这种大城市。
一扇门能有二三十公分厚,还包着铜皮,弄着铜钉。
一般的小县城的城门有个七八公分厚的大木板子,就算是这个县城的财政比较好了。
所以,吴三桂和尚可喜的队伍和于家军面对面的战斗。
不能说是一触即溃,但是,谁都没有打赢过,连打平都没有过。而且输的还都挺惨。
和于家军作战的军官形容于家军,防守的时候,就像一只刺猬。
真的不能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