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打了败仗,总得给自己找点战败的理由。
所以他洋洋洒洒的写了数万字的一份奏章。
实际上就是一份检讨书。
郑经,现在应该叫我们大黄帝国的皇帝陛下,拿到了这份检讨书手抄版。
皇帝陛下看过之后特地送到广州让我也看一下。
我仔细的看了一遍时候,发现这个指挥官肚子里还是有点儿油水的。
刨出去那些歌功颂德拍马屁的文字。他还是在这个检讨书里写出来点实质性的东西。
他在这个检讨书里提出了三大恨和三个不明白。
第一恨是恨自己选错了开战的时间,不应该选择在上午。
应该的下午甚至在傍晚和我军交战。
这样得到信息的援军在夜间行动受限,就不能够迅速的进行支援。
夜间行军是非常有风险的。
在天黑之后,火枪和火炮的精准度会大打折扣。
而且开枪的火光会暴露位置,可以给清军的弓箭手指示方向。
而且清军可以利用黑暗,隐蔽的接近我军,逼迫我们进入混战肉搏战。
第二恨,是开战的时候动作不够坚决。
没有利用骑兵的速度,在我军的队伍没有进行集结的时候进行猛攻。
如果趁着我们的队伍在四五公里的一条路上散开的时候。
猛攻其中的一小部分,在很容易就能够一支小队伍打垮。
然后后面的战斗就好打了。
当时不应该让骑兵那么痛快的撤退,不应该给我军调整队形的时间,炮一响就怂了,没见过这么胆小的。
当然,这第二个恨其实是给骑兵的指挥官上眼药,叫你不听话。
第三恨就是不应该把火炮分散使用。
本身我军的火炮的数量和质量都比清军高。
而且我们的火炮都是有炮车的,移动起来非常的迅速。
结果开战之后没多久,清军的火炮基本都被我军干翻了。
然后清军就拿我们的大盾牌没办法了。
如果在开战之初,清军可以把火炮集中使用,集中力量攻击一部。
就算和我军的火炮对轰过程中,承受巨大伤亡,至少可以把我军的盾牌破坏上很大一部分。
这样清军的抬枪就可以起很大的作用了。
在失去了大号盾牌的保护之后,我军的伤亡就会成倍的增加。
并且,我们的盾牌墙支离破碎之后,如果不能及时调整。
清军的骑兵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冲入我们的阵地,然后我们的队伍就散架了。
骑兵对步兵时,只要步兵的队形不乱,骑兵就拿步兵没办法。
但是如果部队的队形乱套了,那么三五个骑兵就可以赶着一两百的步兵四散奔逃。
就像赶鸭子一样,想把哪只炖大鸭子,就可以从背后一枪挑出来炖了他。
当然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如果也没有那么多要是。
事后诸葛亮谁都会做,但最终的结果还是他们败了。
他还提到的三个不明白。
首先他不明白为什么用竹子做的铠甲那么结实。
双方打了好几个月,我军在前线使用的竹铠甲有10万多套。
几个月的时间里面,清军还是非常成功的搞到了几套完整的竹子铠甲。
经过测试之后真的是大惊失色。
重量还没有铁甲的三分之一重,价格就不用说了。
但是他的防护能力都超过了普通的铁甲。
30步之外,专用的破甲箭都不能够射穿这个三层竹制铠甲。
甚至连抬枪在100步之外,都有可能打不穿。
而原因我可以偷偷的告诉康熙。
这就叫表面力学,还有就是材料硬度不够的时候,可以用厚度来加强。
铁甲够硬,但是好铠甲你得加钱,金属厚度不能超过一厘米厚吧。
1厘米厚的甲片,搞上一身,必须得大力士才能穿得起来。
而我们的竹制铠甲就可以用一厘米厚的甲片。
而实际上我们的铠甲厚度是三个一厘米。
我们现在制作的铠甲,看着好像就是一个竹筐。
然后在竹筐外面挂了一些竹快板。
实际上我们的竹筐是双层的。每一层都是用接近一厘米厚的竹条进行的编制。
两层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