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赵祯收回凤印,台谏一副‘你敢废后,我们就敢喷死你’的架势,直到赵祯明确表示‘自己没有废后打算’,台谏才收敛了一些。
当‘自请废后’事件被内阁阁老们亲眼目睹后,很快赵祯就收到了海量的劄子,全是劝赵祯三思的。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皇后已经知道错了,官家您就原谅她吧!
赵祯感觉莫名其妙,于是下旨说道:废后非朕意,乃皇后自请,朕已驳回,诸卿勿虑。
大家知道此事不是皇帝的意思,于是把心放回了肚子里。
然而第二天,郭妙云给赵祯送上了第二份手书以及皇后冠冕。
这下赵祯可以确定,郭妙云是铁了心的不想当皇后。
赵祯叫来勾当黑箱的杨怀敏,吩咐道:“你将此事透出宫去,就说皇后主动上交皇后冠冕,再次请求废后,朕二次驳回。我倒要看看,台谏会是何等反应。”
杨怀敏办事效率极高,当天就将消息传的满城皆知。
第三天,台谏的奏札再次如雪花般飘入进呈司,送到了赵祯的御书案上,但这次就温和多了,大概意思是:
“念在皇后娘娘入宫九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份上,还请官家原谅皇后的冲动之举。”
赵祯看出来了,台谏也看出来了,皇后是真不想干了。
但身为臣子,皇帝就是他们的君父,父母闹离婚,当儿子的怎么也得劝一下。
第四天,赵祯又一次收到郭妙云的手书,这次和手书一起送来的是皇后金册。
赵祯手里拿着帛书,书案上放着皇后金册,他皱着眉头,小声嘀咕道:“这是连结婚证都给我送回来了。至于吗?我又不是让你去死,至于以死相逼让我废后?”
他仔细的思考起皇后的用意。
如果第一次自请废后是试探之语,第二次自请废后是赌气为之,那么第三次自请废后就是真的下定了决心。
赵祯再次拒绝,并让杨怀敏把消息传出宫外。
第三次自请废后的消息放出去后,无论内阁、二府三司、还是台谏,都没了动静,赵祯没有再收到一份劝他三思的奏札。
皇帝已经够给面子,三请三拒,所谓‘事不过三’,皇后的这一系列操作,把赵祯摘的干干净净,此时他下诏废后,文武百官,朝廷上下,无人会怪罪赵祯,只会认为是皇后自己不识大体。
“看来她是诚心不想当这个皇后了,连名头都不想要,这是要跟我彻底决裂?为什么呢?”
赵祯当局者迷,他单独宣召吕夷简,想问问他对此事的看法。
“吕阁老,你说皇后为何如此执着,非要让朕同意她的自请,朕是真的未曾想过要废后。”
吕夷简双手合拢,藏在袖中,微微弯腰说道:“官家,臣认为这是皇后娘娘的自保之法。”
赵祯疑惑:“何以见得?”
吕夷简说道:“自古废后,或幽禁冷宫,或赐白绫鸩酒,下场大多凄惨。唯汉光武帝首任皇后郭氏,以失德善妒为由,降皇后为王后,移居别宫,而其本人及家族反得保全。”
“官家想给皇后体面,因此想保留皇后名分,但官家收走了皇后凤印,已做废后之实。且不日将有皇贵妃入宫行坤仪事,那么只剩名号的皇后,处境就极为危险了。”
赵祯若有所思:“你的意思是,皇贵妃会害皇后?”
吕夷简解释道:“皇贵妃位分虽高,但毕竟不是皇后,协理六宫名不正则言不顺,久而久之,必会生出更进一步的想法。而到那时,仅剩名号的皇后,就是皇贵妃上位的最大阻碍。”
“可朕从未想过要册立新皇后,皇贵妃哪有胆子敢去谋害皇后的性命?”
吕夷简惊讶的看向赵祯:“官家所言当真?常言道:天不可一日无日,国不可一日无君。陛下为主君,皇后乃小君,与国而言则如日月……”
赵祯抬手打断:“你先不要言,刚才是朕口误,朕的意思是,等皇贵妃诞下皇子,再立为皇后也不迟。”
吕夷简想了想说道:“若官家如此考虑,那臣倒以为,还是尽早废后更好些。”
赵祯皱起眉头:“怎么又回到废后上了,当日朕说要废后,是你和晏殊不同意,朕才说立皇贵妃。现在皇后自请,朕不同意,你反倒同意了,你是故意跟朕作对吗?”
吕夷简闻言,连忙拱手行礼:“官家,今时不同往日,您是主君,臣等理应规劝您少做快意事。但如今是皇后自请,而您三请三拒,此事便不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