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赵祯眼前一亮,开口问道:“需要加玺的是哪一本?”
王执恭敬的将一本尺寸明显有别于其他的奏疏拿了出来,双手递给赵祯。
赵祯坐在龙椅上,将奏疏在书案上展开,仔细阅览起来。
这是政事院全体主官集议后拟订的‘文官职名’,以及其对应的俸禄待遇等等。
如今政事院运转已经步入正轨,赵祯稍微一暗示,晏殊立刻上奏,请求革新‘文官职名制度’,将自五代以来,混乱不堪的官制体系重新梳理,使百官明晰所处地位,捋顺上升阶序。
只见奏疏上写道:
正一品为‘太师、太傅、太保’;
从一品为‘少师、少傅、少保’;
正二品为‘开府仪同三司’;
从二品为‘特进’;
正三品为‘金紫光禄大夫’;
从三品为‘银青光禄大夫’;
正四品至从六品为‘诸大夫’;
正七品至从九品为‘诸郎’。
赵祯自从穿越至今,一直念念不忘的想改革官制。
大宋错综复杂的官制体系别说是赵祯感觉头大,大宋的官员们也头大,官职多还不要紧,官职乱就很要命。
举个例子:著作郎、赞善大夫、大理寺丞,单拎出这三个官名,如何区分谁高谁低?
很难,因为这三者没什么关联性。
而今这本奏疏上罗列的官职名就很清晰明了,至少一看就知道,‘大夫’的官阶比‘郎’高。
诚然,‘官职差遣制’将‘官职’和‘差遣’分离,使君主可以牢牢控制住人事任命的权力,但也造成了严重的冗官和权力分散,使得大批官员人浮于事。
政事院的奏疏副本已经送去了内阁,正本送到了赵祯这里。
合上奏疏,赵祯在心中想道:“甚好甚好,还是晏相知我心思。等政事院这边梳理清楚,下一步就可以梳理枢密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