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并定在1567年二月开始登基,各种照会发往各国。
隆庆帝看到张信准备称帝后,又感觉自己身体原因,于是招陈以勤、赵贞吉入阁,并以徐阶为内阁首辅主理朝政。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天看着大明可怜,这几个月内外都出现了难得的太平,农民军突然消停了,塔克世也没再袭扰边境,张信该给的武器装备、钱粮也都到位了。
隆庆帝整个人都精神很多,于是在隆庆二年年底时候,隆庆派陈以勤为特使去了日本参加张信的登基大典。
张信的登基大典放在12月15日,虽然时间很赶但是流程一点都没马虎,基本按照华夏王朝的流程一板一眼的操作,只不过张信不想过于铺张浪费把很多流程都给砍了,只剩下
一、由皇帝亲自或委派专门的官吏去祭祀天、地、宗社,祭告自己受命于天和祖宗。
二、皇帝穿戴衮冕礼服端坐在御殿之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拜贺行礼,以及称臣上奏,确立君臣之分。
三、在国家内外颁布即位诏书,同时宣布改元、大赦天下等。
而这次的礼仪全程都是由盛学究来主持,他好歹也是参与过正德、嘉靖、隆庆三个皇帝登基仪式的老臣,又在礼部做过好几年,对于这些东西日本那些官员完全比不上。于是菊亭晴季、北田具教都心甘情愿的给他做副手操办
不过一开始就遇到一个大问题,祭拜天地好说,但是祭拜祖宗出了问题,张信的祖宗在河南祥符,没办法在张溶的见一下紧急盖了一个宗庙去顶了这事。
第二个难点又来了,礼服该怎么定,大明皇帝已经确定穿明黄龙袍了,你这不能再来一个这事儿吧。于是在张信和礼部的人商讨很久大家一致认定,不如参照唐朝的龙袍吧。
虽然中间也有人提出要不要立太子储君,但都被张信以自己年轻为搪塞过去了,不过张信还是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皇位接班顺序。
信胜>信忠>信雄>信繁>信孝>信义>张溶>张元功>张元德,除非某个人退出或者被皇室严厉处罚,不然这个排位顺序不会动
可这样的安排一提出,近江旧臣提出异议,为什么嫡子要排在庶子后面,如果嫡出没有意义,那正妃和侧妃就没意义,是不是如果奴隶女先生了孩子,她孩子也能当储君。
这样的提出得到很多人的同意,甚至包括很多关东大臣的认可。这时候嫡出、庶出差距还是很大,甚至有嫡出荣华富贵,庶出沿街乞讨的惨剧。
但张信还是比较讨厌嫡庶之分,可现在这个年代必须做出决断,嫡出家里虽然有一定势力和影响但是庶长子家里有权有势,自己不好随意更改。还是学大清吧,搞个正大光明匾,把遗照挂着吧。
不过太子还是可以先定一下,稳定朝臣的心。
信胜、信忠年龄差不多,但性格差距有点大。信胜的母亲上杉谦信是出名的战神,父亲也是以知人善用、能征善战出名,自己在这有的环境长大或多或少很压抑,加上小时候很多年自己都不能和父亲在一起,都是被作为上杉家接班人去培养,所以养成了性格内向却又很想表现自己的这种奇怪性格,即使后来在江户被当成接班人好好培养,却也没有改掉这个毛病,经常出现和同学、家臣侍卫间的冲突。一言不合就拳脚相加,不止一次被宗正张溶拖过去打屁股,甚至有一次他去逛歌舞伎町被巡城御史发现,张溶好一顿打,打完后信胜竟然说出:老废物,信不信我杀了你。
而信忠为人处世而言相对要温和许多,在家臣属下和百姓之中拥有良好的口碑,尤其是从小跟着张信,耳濡目染很多东西后,对家人和家臣都是比较亲和,虽然武勇不行,但好在继承了归蝶的聪慧,对待弟弟妹妹上也比较温和。见此情况武田信玄找到了斋藤道三主动提出让么女松姬与信忠订婚,这事其实归蝶还是挺高兴的只是她知道张信一直防着武田信玄,不可能给他任何做大的机会。可是这个事情上张信一反常态,不仅答应了,还允许信忠可以与松姬可以自由认识,只是不允许单独见面。
于是松姬开始信忠写信,刚刚十岁的松姬虽然也在女子学校读书,但对于男女之爱不是太明白,只是知道家里安排了自己和这个哥哥未来可以成婚,她也听自己的哥哥们说信忠长得不错,但却是一个文士,比手无缚鸡之力好一些。
而张信几个儿女中最让人烦恼的还是他指婚的那几个,大女儿张茜已经15岁了,再过一年就要正式嫁人了,可是他的未婚夫婿北田具房已经19岁了已经去江户的警察厅任职,现在是涩谷町的警察所长。而张茜对这个未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