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势力却想办法攻打俄国瓜分领土。
1577年11月19日,瑞典国王约翰三世率领8000人出头的瑞典军队靠近纳尔瓦。消息传到俄国军营,伊凡雷帝立刻以督促援军和弹药辎重早日到达为理由,于11月29日去诺夫哥罗德,把指挥下放给戴克罗亲王。
同时,由于害怕拥有强大近战能力的瑞典士兵,俄军开始让各分队构筑野战工事和防御战地。期望以不对等的密集射击,阻挡对手的野蛮冲锋。
当天上午10点,瑞典人就已经抵达可以观测俄军阵地的位置。约翰三世努力隐藏大部分部队,以免暴露自己此时不足万人的劣势兵力。他们也注意到俄军将大部分兵力分散部署,异常僵化地限制在特定阵地内。又由于兵力庞大且阵地内工事复杂,造成全军被压缩在很小的空间内,彼此机动都非常困难。
于是,瑞典军队决定分兵两路,同时猛攻俄军的左右两个侧翼。还要出动骑兵加强侧翼威胁,阻止俄军士兵从自己的阵地内出逃。这样可以规避自己的数量不足,而限制俄军的相互协助。
下午2点,瑞典人向俄军发起了突然性的总攻。恰逢天降暴雪,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俄军哨兵的观察视野。结果,直到瑞典军队的炮声响起,大部分阵地内的俄罗斯人才如梦初醒。
很快,瑞典人的先头部队已接近俄军的第一道防线正面,并开始密集的燧发枪齐射。从未同欧洲强军遭遇的俄国士兵,很快就被这样劈头盖脸的火力所压制。在军官的催促下,他们也按照欧式标准列队还击,并成功坚持了15分钟。然而,瑞典人仍然迅速越过了壕沟。
由于瑞典本国的人口非常有限,所以特别倚重佣兵的战斗能力,但也是这样导致瑞典自己本国的军队相反还比较落后,当欧陆主要强国都在16世纪末淘汰了长枪,瑞典陆军的每个步兵营还有大量保留。在正面交战中,他们会以5-6排的纵深部署步兵横队,并以长枪手保护前后的火枪兵。在冲锋时,长枪手也会和使用刺刀的士兵混编,以便加强正面攻击强度。相比之下,俄军大部分士兵的入伍时间极短,也根本没有做好迎接此等战争的准备。因此,在巨大的压力驱使下,整个战线都开始出现瓦解迹象。
此外,瑞典人的二线步兵也已经迂回到了俄军阵地侧翼。在正面交战的同时,他们也只经过很短的射击准备,就强行冲击俄军步兵。而这时候的俄国步兵不知道怎么突然发出猛烈的射击,弓箭、弩箭、火枪非常有层次的进行射击,甚至还有人直接冲出阵地与瑞典人肉搏,打的瑞典人措手不及,指挥官古德汉森伯爵带头跑了,瑞典士兵全体掉头逃跑,左右阵地的两翼无情的暴露在了俄国人多兵种的协同攻击下。
俄国指挥官舍烈麦杰夫见此情况也抛弃阵地开始追击瑞典军队:没想到这些高加索蛮子这么厉害,真应该让沙皇陛下多招一些人来。
此时瑞典人雇佣的圣剑骑士团抵达第二道防线,高加索人一接触就无心恋战,纷纷逃脱战场,让刚刚士气起来的俄国人发生混乱而在阵地间乱作一团。
圣剑骑士团趁机率军杀入,将大量失去抵抗能力的俄罗斯人斩杀。更多溃兵则蜂拥挤到纳尔瓦河的桥上,最后因不堪重负而将桥梁压垮。
随着瑞典军队和圣剑骑士团进入纳尔瓦城,俄罗斯人也彻底输掉了整场战役。总共有8000人战死或受伤,还有不少溃兵在河里淹死,或因寒冷而冻死在求生之路上。包括10位主要将领在内的79名将官被俘。瑞典一方则战死4667人,并有4247名将士在战役中负伤(。他们还在俄军营地和战场附近,缴获了64门攻城炮和4050支火枪。基本上双方是两败俱伤。
西边丹麦-挪威国王弗雷德里克二世率先向丹麦以南的瑞典同盟荷尔斯坦因-戈托普发动进攻。丹麦军队已经摧毁了戈托普的几座要塞。
1577年11月,一支丹麦军队再一次侵入并围攻特宁。与此同时,强人奥古斯特的军队也向瑞属立窝尼亚进军,夺取了杜纳明德并围攻。
瑞典国王弗雷德里克二世最初关注丹麦的进攻。瑞典海军突破了丹麦在海峡的封锁,并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附近部署了一支军队。这次奇袭和海上的压力迫使丹麦-挪威于1578年1月签署《西兰条约》退出战争。
弗雷德里克二世得以迅速在波罗的海东岸部署军队,对付剩下的敌人:除了在立窝尼亚的强人奥古斯特,还有正在途中的俄国沙皇彼得大帝入侵因格里亚的军队,后者于11月开始围攻纳尔瓦。俄军与瑞军相遇,两方两败俱伤,但总体来说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