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这小子出生晚,等他记事的时候,太子已经长大,皇帝待太子已非年幼时的完全偏爱,没有像他的亲哥哥一般小小年纪就遭遇来自父亲的无情,对皇帝,始终还抱有一份对父亲的濡慕之情。
加之太子二废之后,皇帝有意扶持他与四阿哥相争,待他一向亲近,父子之间关系前所未有的亲密,父子脾气相投,政见也往往相合,相处起来自然合拍。
明玉编好辫子之后,拿了缀着白玉的彩丝系结系上,拍了拍胤祯的肩膀
郭络罗明玉说:" 好了。我叫素心备了包子还有薄荷糖,你坐马车去,在车上把肚子填饱,再含了糖,也不会留下味儿"
胤祯站起身来亲了明玉一口,笑道
胤祯说:" 还是我媳妇待我好"
说完一溜烟就跑了出去,候在门口的贴身太监赶紧追了上去。
明玉笑了笑,在外面看着稳重,内里还是个喜欢玩闹的,身上还有些青年人的义气,也不怪康熙喜欢召他说话。
鲜活!
//
康熙从桌上拿了份折子递给李德全,对十四道
皇帝说:" 你看看。"
胤祯忙接过,过了一会,递回给李德全,康熙问道
皇帝说:" 是否该禁?"
胤祯说:" 依儿臣看,户部请禁小钱,实属不必。事若利于民,民必效之;若不利于民,即使依法强行,也不能长久"
康熙颔首道
皇帝说:" 凡事必期便民,若不便于民,而惟言行法,虽厉禁何益 "
边说边在奏折上一挥而就。
银两和制钱是清代最主要的流通货币,所谓的“制钱”指的就是官方以铜铸造的铜钱。制钱的单位是“文”,超过一文的不称制钱,而称“大钱”。历代王朝均垄断钱的铸造,严禁私铸。清王朝沿袭传统,把钱的铸造、发行权垄断在官府手中。
每枚铜钱价值为一文,这种由政府铸造发行,且规定其面值为一文的单一性铜币,便称为“制钱”。制钱每一千枚为一串,也称一贯、一吊。
清代制钱的重量范围大致为一钱到一钱四分。
价值高的良币,往往会被熔化或收藏,流通量减少,而实际价值低的劣币被伪造而流通,且流量不断增加。
因此,清代官方发行的良币制钱,就有被民间熔化的现象,私铸为劣质小钱。
官府为杜绝这种现象,也是想尽了办法。
顺治十四年,鉴于私铸现象严重,朝廷决定更定钱重,每文钱重一钱四分,而且要求京局精工制作,力图使私铸无利,难以作伪。同时制定严厉的刑法,加重对私铸者的惩处。
改铸一钱四分重的重钱后,私铸现象减少,但因钱重,毁重钱而造铜器在当时可以获利,这又导致另一现象即私毁制钱的大量出现,以致“制钱日少,价格腾贵”。
针对这种情况,朝廷采取了将钱的重量改轻,铸造每文一钱的轻钱;禁限铜器的铸造,犯者治罪;改定钱质的搭配比列,减少含铜量,由原来的铜七铅三,改为铜六铅四。
新的办法实施后,私毁现象显著减少。但由于钱轻,以铜铸钱有利可图,私铸现象又开始泛滥。康熙四十一年,为遏制私铸行为,清廷又恢复每枚一钱四分的重钱制。
可加大钱的重量,并不能制止私铸,毁官钱甚至成为康熙末期钱法败坏的主要表现。
前面几十年的历史经验教训在前,可小钱屡禁不止,所以康熙才说:不便于民,而惟言行法,虽厉禁何益 。
春去夏来,时间流逝中,朝堂上局势的变化渐趋明朗。除了一直受康熙信赖的三阿哥仍旧参予定夺朝事,老四因为受前事连累基本上是旺一阵儿,歇一阵,虽然麻烦,但好歹将事情糊弄了过去,比起老八,结果已然算是很好的了。
除此之外,十四也越来越受康熙器重,吃够了爱子这一称谓带来的红利,但面对众人的吹捧,好歹没有彻底昏了头,有想要通过事事附和他来达到交好目的的朝臣,他也是一副无动于衷的模样,毕竟之前老八的教训太过惨烈了,在朝堂上一呼百应是威风,但估计离找死也不远了,他可不想重蹈老八的覆辙。
事后还想办法暗示了那人一番,在事情愈演愈烈之前彻底止住了这一波风气。
对此,老九心里也是松了一口气,如今老八已然一败涂地,他自己不想争,老十是个棒槌不说,还因为母族钮祜禄氏的缘故一直被皇帝忌惮,对他们兄弟来说,只有十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