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甄嬛传之寿终正寝 > 第120章 21

第120章 21

说:" 这些纨绔的存在,其实就是给八旗留后,现在动他们,不说皇阿玛肯定不会同意,连着八旗那边的反弹也不是我们承受得起的"

胤祯说:" 而且你以为这些人进了军队真的能打仗?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早就被宠坏了,不单对战事起不了积极的作用,不少人出身显贵,到时候败坏了风气才是得不偿失呢"

胤祯有些疲累地将头埋在明玉的颈窝里,这次笼络蒙古各部虽然很是成功,但准格尔策旺阿拉布坦野心勃勃,战争将起,可是执帅旗之人迟迟未能定下,盖因帝王猜忌,底下皇子朝臣都想推举自己人。

朝廷陷于党争而不思外敌之勇,当真是憋屈。

明玉就着对方抱着自己的姿势一下一下地抚着对方的背,转移话题道

郭络罗明玉说:" 我们在这也待了一个多月了,皇阿玛那边可有说何时回銮?"

胤祯说:" 也差不多了,准格尔虽是对着西藏那边开火,但蒙古各部也并非全然安全,准格尔野心勃勃,皇阿玛也怕这些蒙古人里有那边早年就埋下的钉子,总归不如紫禁城那边安生"

胤祯说:" 一不小心还会坏了和蒙古人的情谊和信任,所以事情办完了,皇阿玛肯定找个理由就要回京的"

也是,康熙如今惜命得很,要是真有蒙古人行刺,皇帝肯定要杀一儆百的,但在这个关头上,准格尔叛乱,蒙古人心里未必不会猜测这是清廷给他们的警告。

那么,原来有心想要借着为朝廷分忧建功立业的蒙古人,可能就会转而选择保存实力,袖手旁观,让清兵自己去和准格尔打仗。

这样消极的影响肯定是不利于对外战争的,但叫康熙忍下这口气,就更加不可能了。这时候若是忍了,还不定蒙古人那边会不会以为清廷发生什么意外,实力不济才这么委曲求全呢。

郭络罗明玉说:" 早点回去也好,弘曜这小子跟着弘旭哥几个到处跑,心都野了"

胤祯说:" 没事,男孩子总不能跟养格格似的养在闺中吧,也就在草原能让他四处跑,等回了京,他就是想跑也没那个条件啊"

胤祯说:" 也就这几天的事,就别拘着他了"

百花开过,谢了。谢了,又开了。花开花谢间已经一年过去。

这一年太后的身体愈发不适,已不大见人了,只有后宫的主位奉康熙的命令轮流给太后侍疾才能窥知寿康宫内的一二情形,前朝和准格尔的战争亦不算顺利,整个康熙五十六年上空蒙着一股子浓重的阴影。

皇帝愈老愈怕死,太后是他的嫡母,她在康熙还能有些心理安慰:太后比他年长,又是长辈,她还在呢,自己怕什么?

无论是为了朝廷局势还是他自己,皇帝都是真心希望太后能够继续活着的,他年纪大了,一场国丧下来不说没了半条命,但劳动起来,肯定伤筋动骨。

因为这两件事,连过节都不快活,草草了事。

明玉也是隔三差五的和妯娌们一起进宫侍疾,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在外间坐着,偶尔搭把手递个东西,虽然并没有实际帮到忙,可皇家不就这么回事吗?为了名声也得坚持作秀,不然祖母病重,孙媳妇无动于衷,说出去叫那些书生怎么说?

这个世道对孝道的看重非同一般,一时大意的结果可能就是满盘皆输了。

十三阿哥胤祥的生母敏妃不过诚亲王庶母,生前遇到可能敏妃还要反过来给他行礼,可就因为一时疏忽,不论是不是被人设计的,他刚捂热的郡王爵位没了。

前车之鉴如此,何况太后是所有皇子的嫡祖母呢,在孝道上,先尊嫡母,再尊生母乃是封建王朝的硬性规定,就算是皇帝也不能违反,甚至在君王早逝并且没有来得及留下诏书的时候,嫡母是有一定话语权决定下一代君王人选的。

在礼法上,太后这位嫡祖母地位不是亲祖母胜似亲祖母。

这段时间,连弘曜都被夫妻俩拘着不肯叫他出门,小孩子没什么控制情绪的概念,在太后病重的当下,子孙还有心思玩乐本来就是错,还跑到外头招摇被人看到就是蠢得无可救药了。

前者康熙不会苛求,后者就不能宽恕了。

毕竟皇家是容不得蠢货的。

//

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皇太后崩,这位来自大草原的博尔济吉特氏女子虽然曾经贵为皇后,丈夫在时却没有得到过顺治的喜爱,还因为丈夫的任性不得不藏拙自保;也许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想着废后的丈夫早逝,继承皇位的庶子康熙将对母亲的濡慕之情慢慢移情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